七夕穿針乞巧寓意?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七夕穿針乞巧寓意?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曆七月初七,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會在七夕節那天“乞巧”。
■穿針乞巧
《宋人七夕乞巧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将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針樓乞巧》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喜蛛,是一種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樹木上,常能見到,偶爾有一隻爬在人身上或被人發現在屋内,都說是喜事之兆,一般都會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會輕易弄傷它。
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上,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
■投針驗巧
五代/北宋,《乞巧圖》局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投針驗巧”就是提前一晚取“鴛鴦水”(白天和夜晚取的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裡,水在盆裡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曬一天,水面就會依稀生成薄膜狀物質。這時候拿縫衣針輕輕放在水面,針浮在膜狀物質上,觀察針在盆底的倒影。針影如果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如果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為牛慶生
唐,韓滉《五牛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七夕也是兒童的節日,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民間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刨下來,駕着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宋,蘇漢臣《秋庭嬰戲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磨喝樂,是天龍八部中“摩睺羅伽”的音譯,也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在宋代東京街頭,每逢七夕,這種玩偶會賣得特火。早期的磨喝樂是用泥塑,後來也有以其他材料制作的。
■拜織女、拜魁星
清,《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七月乞巧》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民間傳說織女編織雲彩,也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因此凡間的女子便在七夕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女子忙于拜織女,而男子則拜魁星。古代,科舉中出類拔萃者也被稱為“魁甲”,男子們拜魁星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吃巧果
至于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因“巧”和 “橋”諧音,人們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當時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号稱“果食将軍”。
七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在這一天人們仰望星空
女子拜織女求智慧和巧藝
男子拜魁星求科舉高中
這一天人們祈求
有情人可以終成眷屬
身邊人都能夠健康平安
圖文來源:@上海玉佛禅院、@誰最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