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殊菩薩在山西的地位

文殊菩薩在山西的地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7 19:29:38

文殊菩薩在山西的地位?第玖講在成博敦煌藝術大展負一樓文物展廳裡,一幅普賢菩薩赴會圖靜靜的懸挂在牆壁上,并不起眼,沒有講解語音對它做延伸,講解員也很少“眷顧”它但今天,我們要來扒出這幅圖裡隐藏的一些“小八卦”,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文殊菩薩在山西的地位?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殊菩薩在山西的地位(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哪個)1

文殊菩薩在山西的地位

第玖

在成博敦煌藝術大展負一樓文物展廳裡,一幅普賢菩薩赴會圖靜靜的懸挂在牆壁上,并不起眼,沒有講解語音對它做延伸,講解員也很少“眷顧”它。但今天,我們要來扒出這幅圖裡隐藏的一些“小八卦”。

莫高窟第31窟 普賢菩薩赴會

識圖

普賢菩薩赴會上都畫了些個啥?

普賢菩薩赴會圖繪于窟頂南披上,為盛唐時期創作。它的内容其實很簡單,就是法華經變中的一個情節,表現的是以普賢為上首的菩薩,率領“八萬摩诃薩菩薩”與天人、八部衆赴王舍城耆阇崛山聽釋迦說《妙法蓮華經》。

圖中,普賢菩薩舒腿踞坐于蓮座上,前有持幡、持蓮菩薩,後有天王、力士、孔雀明王、大夜叉主護法。孔雀明王很容易分辨, 身披铠甲的是天王,裸露身體較多的是力士。力士、天王都有比較明顯的肌肉線條。

最前端有兩位侍女捧着一香案,上有蓮花熏爐。

一行衆人浩浩蕩蕩的行進在一片彩雲之上。

延伸

扒一扒關于法華會的一些小八卦

釋迦牟尼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自菩提樹下初成道講《華嚴經》,到臨入涅槃之前講《法華經》。

赴法華會的十八位大菩薩中,文殊菩薩是首席大菩薩,沒有普賢菩薩。喜劇的是,現存的三本漢譯本《法華經》也沒有提到文殊菩薩,文殊騎象來源于《陀羅尼集經》,普賢騎象的見于《普賢菩薩勸發品》,這裡面講到釋迦牟尼說自己涅槃後,如果有人誦讀《法華經》,普賢菩薩即乘六牙白象前來守護。

盛唐後期,文殊赴法華會圖和普賢赴法華會圖演變成了構圖複雜、人物衆多的文殊變和普賢變,獨立置放。嚴格的說赴法華會的菩薩沒有普賢菩薩,但他赴會的形象卻屢屢出現在敦煌壁畫中,在一些洞窟壁畫中還和文殊菩薩一起出現在赴會圖中,他倆也常常侍立于釋迦牟尼兩側。

這幅圖裡普賢菩薩沒有騎象,但“排場”還是不小,那麼他和文殊菩薩究竟誰“大”?他們的關系又如何?

敲小黑闆了

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哪個“大”?

加上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這四人同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表智慧、觀音菩薩表慈悲、普賢菩薩表行踐、地藏菩薩表願力,助佛弘化而擔當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現教化四種理想的人格,即:願、行、智、悲。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的地位很高,是衆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由于他是智慧的化身,于是經常協同釋迦牟尼到處宣講佛法。《維摩诘經》中,他代表釋迦牟尼,率領衆比丘前去探望病中的維摩诘,并與維摩诘反複讨論大乘佛教教義,宣說大乘佛法玄理。

然而,在敦煌石窟的造像裡,文殊普賢和普賢菩薩作為佛的脅侍,經常出現在佛的兩側,普賢居左,文殊居右。

要知道,《華嚴經》中,佛從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句話,他的代言者就是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衆生悟解了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所說的道理,就知道了佛是怎麼一回事,按照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所闡明的去做,便可以成佛,修成佛果。

普賢菩薩代表的“理”是客觀的精神實體,文殊菩薩代表的“智”是主觀的精神實體,兩個精神實體互相依存,“理智相即”。衆生要解脫成佛應從内心中開發自己固有的“如來智”,需要靠主觀努力覺悟。

如何覺悟,就需要依賴“理”的啟迪,即“依理而發智”,但反過來看,無論“理”怎樣崇高偉大,衆生要願意接受才能啟迪開發,因而“如來智”是接受“理”的内在條件,即“有智方證理”。

澄觀法師認為,“普賢是大,所證理體無不包故”,即普賢菩薩所代表的“理”為本體,無所不包,所以,普賢菩薩為大。而在印度習俗中,左也比右大。

但《華嚴經》中“理”與“智”是并重的。按照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以“理”為大的,也有以“智”為大。放在宗教實踐上,便有了從“理”與從“智”兩條道路。從“理”側重于拜佛、菩薩,持戒布施,到處參學,向客觀的佛和菩薩求啟示、庇佑和接引,而從“智”則需要側重個人内心的悟解,自省、清除迷妄、開發先天固有的“如來智”。

延伸

他們和佛的關系如何?

“一佛二菩薩”的華嚴三聖信仰模式中,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關系比較明了。在這層關系裡,毗盧舍那佛是教主,他的兩位親密助手是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要了解他們三人的關系,先來要看看毗盧舍那佛。毗盧舍那是梵文的音譯,為“光明普照”的意思,早在《阿含經》中便有此名。在《華嚴經》裡,毗盧舍那取代了釋迦牟尼的地位,作為“法身佛”的形象出現。

法身本是佛法的象征,一般是不能限定在某個具體的佛身上的,即不能有固定的具體形相。佛為了普渡衆生來到衆生之中,随緣教化,應機顯現其身,由于衆生的根機不同,“業力”有别,喜樂各異,所以所見之佛身千差萬别。釋迦牟尼原本是世間的聖人,在婆婆世界教化衆生,他是毗盧舍那佛無數化身中的一種化身。

佛教的核心便是如何解脫,無論是成阿羅漢,還是成菩薩,或是成佛,都是為了了脫生死。在這層關系裡,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都是成佛之因。

佛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一切事物的産生或消滅會成為有原因而産生結果。《三聖圓融觀門》說“三聖之内,二聖為因,如來為果。果超言想,且說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則如果海之深妙。”能獲得“理”與“智”即是佛,佛是“理”與“智”的果,“理”與“智”是佛的因。所以,簡單的說,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是為因,毗盧舍那佛是為果。

川報觀察記者:鄧童童

編輯:張立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