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适者生存”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思想,指地球生物面臨嚴酷的競争,必須不斷進化以适應惡劣的環境,否則隻能被大自然淘汰。
後來,達爾文這套理論被一些學者移植到人類社會,稱優勝劣汰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貧窮不可原諒,窮人就是不努力,隻有強者才能生存——這就是在當代中國風行一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實際上,受當時科學發展的局限,達爾文的著作中有很多不足,比如無法解釋遺傳變異現象,單一物種的生物演化史也缺乏完整的化石證據。最近,美國堪薩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懶惰能推遲物種滅絕的速度,換句話說,不是“适”者生存,而是“懶惰”者生存!
從500萬年前到今天,大西洋海底生存着各種各樣的軟體動物,科學家在研究了299種腹足類和雙殼類動物,如海洋蝸牛、海蛤蝓、贻貝和扇貝後,發現這些生物的累積代謝率在數百萬年間基本保持穩定,而靜止代謝越慢的生物,生存的時間越長。和今天存活的物種相比,已經滅絕的178個物種的新陳代謝明顯偏高。這表明或許“懶惰”才是個體或物種最佳的生存策略!
科學家對此的解釋是,遲鈍或懶惰的生物維持生命的能量需求較低,這樣在環境巨變時也更容易存活。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員Luke Strotz表示,導緻物種滅絕的原因多種多樣,非常複雜,但對生物演化史來說,較高的代謝率意味着更有可能滅絕。另外,物種分布範圍和栖息地大小也有重要影響。如果一個物種分布範圍狹窄且代謝率很高,那麼它們滅絕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該研究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中國有句俗語,“懶人有懶福”,是不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親愛的讀者,您怎麼看,歡迎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