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譜是鑒賞家将其搜尋的曆代玺印和名家篆刻精品編印成冊,供人研究、鑒賞和臨摹。我國的印譜起源于宋代,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印譜,是明代隆慶時期的顧從德于1572年編輯的《集古印譜》,這套印譜一共六冊,内容包括作者本人的收藏及他人所藏的印章,其中收錄的玉印150餘枚,銅印1600枚。顧從德的這套印譜開創了原印钤蓋拓譜的先河,刊行後在金石界引起了很大震動。《集古印譜》出版後的第三年,也就是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這套印譜再次增補,玉印增加到220餘印,銅印增加到3200餘枚。顧從德的《集古印譜》在題列編排、用箋規格、譯文考證等方面都極其細緻,為以後的印譜形制奠定了基礎。
常見印譜分原钤本、翻刻本、影印本三種,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繪本印譜更為珍貴罕見。這種印譜一般都為印稿設計集成(即在印章篆刻前作者的設計稿)當為印譜祖本,隻此一件流傳至今者鳳毛麟角,而故宮博物院藏《元音壽牒》以缂絲制作并無印章流傳,制作時作為宮廷賞玩之物,存世孤本坊間極難得一件。除此之外尤以原钤本(手拓印譜)收藏價值最高。一方面,古代印譜由于用紙、編輯和印制極其考究,本身就是古籍善本;更由于手工钤印,其拓譜不易所造成的存世量之罕,成為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般多則幾十本,少則孤本存世,因此具有極大的文獻史料和文化遞藏價值。印譜收藏尤以名家藏印譜和名人印集為貴,前者可以看到印章收藏大家的藏印全貌,後者可供欣賞之外,更對書畫名家的作品鑒定具有重要的參考意
原印钤蓋的印譜最為珍貴,最能真實保存原作的風神。史載最早的印譜系宋代楊克一彙集的《集古印格》,距今已有900多年,已遺失。現存的以明代顧從德将自藏的古印輯為《集古印譜》為最早。何震是最早自集印譜的人,之後個人篆刻印譜盛行。清道光之前,隻用印泥朱钤印章,并不墨拓款識,至“西泠八家”晚期,出現以拓碑的方法,為趙之琛墨拓印款,此後衆人仿效,蔚然成風。朱丹玄墨,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
拓制印章邊款的工具和步驟詳細介紹如下:
第一步:準備好拓邊款工具(連史紙、拷貝紙、棕刷、印石、幹淨毛筆、白芨水或清水、拓包、墨汁、毛邊紙);
第二步:用幹淨毛筆蘸白芨水或清水均勻塗在邊款面上;
第三步:在石面上覆上連史紙,然後用毛筆蘸清水塗在紙上,使紙和石面粘在一起;
第四步:使用毛邊紙或宣紙将紙上多餘的水分吸走,可以手拿毛邊紙按壓;
第五步:吸走多餘水分後,在拓紙上覆一層薄薄的拷貝紙;
第六步:持棕刷在拷貝紙上來回平刷,力度要适中,不宜過重也不宜過輕,可以多換幾張拷貝紙重複刷;
第七步:棕刷刷過以後,拷貝紙上會出現明顯字的凹糟,這時再把拷貝紙取下,然後持拓包蘸墨在拓紙上拍打,建議先從沒字的地方拓起,以試墨的濃度;
第八步:全部拓好以後,稍等幾分鐘,等墨幹以後慢慢揭下連史紙,如揭不下,可以在紙上哈哈氣,增加濕度,以便揭下;
第九步:揭下後,拓紙會有些皺,這時可以将拓紙放到書本中壓幾個小時,紙自然會變平直,這樣就算全部完成。
歡迎關注詩書畫印筆記,每天發送專業的詩書畫印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