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乾隆 公元1736-1795 竹絲纏枝花卉紋多寶格圓盒
附珍玩27件 高24.5公分,直徑18.5公分
這件圓盒外壁用竹絲拼接後再黏飾纏枝番蓮紋竹黃片,并且利用機軸原理,将圓筒形盒分成四個扇形,180°打開來可成為一字形小屏風,360°翻轉後可成為一個正方形筒狀。每個扇形内又分成許多格層,其中圓柱形格層不但再分成數格,而且可以360°旋轉。全器匠心獨運,極盡設計之能事。在這件圓盒格層内收貯了27件小文玩,除了有古代與清代玉器外,尚有清代乾隆朝内廷畫家的繪畫作品,有手卷與冊頁。每一個扇形的最下層之三角形抽屜内應收納一件手卷,目前僅餘三件,分别是「方琮畫山水」、「楊大章畫花卉」與「李秉德畫花卉」,它們的縱長隻有七公分左右。在其中一個扇形中央的三角形抽屜中則收納了一件金廷标畫的人物小冊頁,它的長與寬僅三公分左右。它們幾乎可說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最袖珍的手卷與冊頁,彌足珍貴。
二、清乾隆 公元1736-1795 雕漆雙緣寶盒
長29公分 寬19.8公分 高18.6公分
外形作兩圓相交,故稱雙緣(圓)寶盒。全器施塗兩種漆色,下層泛黃、上層鮮紅,藉由上下漆色呈現紋飾的主體。盒面開光,浮雕職貢圖,器内壁髹黑漆,以金彩描繪折枝花卉。圈足内亦髹黑漆,刻款填金,銘文為:「雙緣寶盒」及「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識。
三、清光緒 公元1875-1908 周樂元 玻璃内繪行旅圖鼻煙壺
全高6.0公分,寬4.4公分
十七世紀末西洋的鼻煙和鼻煙盒進入中國;盛清時期,西洋各國及羅馬教廷常以鼻煙和鼻煙盒進獻朝廷。鑒于以鼻煙盒盛裝鼻煙并不十分理想,于是當時人将明朝人用來裝平安散、驅風油一類的斂口小藥瓶加以改良,成為我們現在所見的鼻煙壺形式。瓶蓋用軟木塞塞緊,軟木塞中間插上一根小長把細匙,好舀出鼻煙,或盛在小碟上,或盛在手心裡,再撚出一些入鼻嗅用,《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就有一段晴雯生病,頭疼、鼻塞的症狀,靠賈寶玉的鼻煙,通了鼻塞的描述。有清一代,随着鼻煙的風行普及,鼻煙壺相當流行,盛清時期就有各種材質制成的精采作品,嘉慶時期在鼻煙壺制作上的重大創新,就是内繪技法的使用。在小小的玻璃鼻煙壺内壁作畫,想來就是一件極度困難任務,先以金剛砂和小鋼珠倒入壺内搖晃,讓表面變粗糙,顔料容易附着,再以特制有弧度彎頭的細尖竹筆,伸入口徑往往不到半公分的壺内描繪。此件作品描繪鄉野景緻,人物、建築的精細繪制,山石甚至作出渲染的效果,一面近頸處有工匠署名,「寫于冬月,周樂元作」,此壺為清宮舊藏,周樂元活動于十九世紀末,因此此件鼻煙壺應屬十九世紀末地方上貢的作品。
四、清 公元1644-1911 陳祖章 雕橄榄核舟(底刻「後赤壁賦」全文)
縱1.4公分,橫3.4公分,高1.6公分
來自廣東,于雍正時期已進入造辦處的陳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榄核天然的外形,将一個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載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動态、表情各有不同。最特别的是,船底刻蘇轼的〈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
五、清雍正 公元1723-1735 玻璃胎畫琺琅彩竹節式鼻煙壺
高6.5公分,徑2.2公分
雍正朝的琺琅承繼康熙朝而發揚光大,其特色主要為構圖的錦地開光式、題材的傳統花鳥畫、色調的彩黑色錦地及款識的吉祥物邊框。 本器胎為乳白色半透明玻璃,器形仿竹節形制、青黃地上繪翠竹綠枝及鮮活的蜘蛛,是極富文人畫氣息的清雅主題。在三截段的仿竹外皮上,更拟作了斑竹上的點點淚痕,十分逼真傳神。帶銅胎畫琺琅黑地彩繪雙蝶蓋與牙匙,彩繪相對雙粉蝶,在黑地上更增鮮艷動感。蓋緣金邊一周,有富麗之象。底部錦地上開光,以吉祥圖象──靈芝為款書外框,在白地上朱書楷體「雍正年制」四字。 此鼻煙壺印驗了雍正朝鼻煙壺的各項特色,十分珍貴重要。雍正十年造辦處活計檔記載當時玻璃廠作品中有「涅白玻璃畫琺琅竹瓶」,疑即此件。
六、清 公元1644-1911 西藏 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徑32公分,通高16.5公分
目前盛裝此壇城的是隻乾隆年制的精工皮盒,盒蓋内貼着一片白绫,绫上以滿、漢、蒙、藏四體字紀錄着一段重要的史事,即此壇城乃是順治九年(1652)時,由達賴五世從西藏經西甯、内蒙攜至中土,供于西黃寺中。
清代初期幾位皇帝深谙統禦之法,所以他們會運用宗教的力量懷柔其它民族。以藏傳佛教而言,十七世紀前已是藏人共尊的信仰,且正傳播于蒙古部族間。清廷遂推波助瀾,在十七世紀後讓藏佛成為藏、蒙、滿族最普遍的宗教信仰,以維系彼此間的和諧。此件壇城在這段宗教與政治互動中,便具有明顯的指标意義:一方面,清廷獲得藏佛達賴喇嘛的福佑,确定彼此的友好關系,連帶得到蒙族的向心力。另一方面,達賴喇嘛将黃教推向東方并普及化,且得到大清的認定,穩固了他在西藏政教的地位。
七、明晚期 朱三松 雕竹窺簡圖筆筒
高14.0公分,口徑8.5公分,底徑8.7公分
竹幹一段為筆筒,平口,以竹節橫膜為底。外壁浮雕一盛裝披帛高髻女子伫立屏風前,展讀一手卷。另一女子自屏風後探身而出,以指豎脣間示噤聲窺視狀。另側屏風後,陳設幾案、瓶花、爐盒香具、古琴、筆硯之類。屏風上陰刻花鳥畫,下具陰刻楷款︰『三松』。全圖與明末畫家陳洪绶(1598--1652)為《西廂記》所作《窺簡圖》版畫插圖極接近。人物衣裝神态相彷彿,屏風畫、瓶花的筆勢亦自其中剪裁;唯減四扇屏風為一扇,并增加幾案陳設,使其既在屏風後,也似在紅娘身後,兼顧了筆筒周壁圍繞、構圖須連貫的特性。其雕刻自平磨素地,而紅娘、屏風、崔莺莺,漸起漸高,層次深而雕法變化大,在高浮雕的人物及屏風面上,又兼施毛雕、線刻、淺浮雕,隐起磨砻亦施展有緻。雕者在構圖上的匠心裁量,試圖營造繪畫般的氣氛,又力求工系繁複的技術表現,使此筆筒直可視為嘉定派竹雕的極緻代表。朱稚征,字叔子,号三松,江蘇嘉定人,出自竹雕世家,與祖父朱鶴(松鄰)、父親朱纓(小松),并推為「嘉定三朱」。能畫山水,精畫驢,故于盆景、竹雕皆能自出心裁作畫景般布置。竹雕傳衍至三松,而技法愈精,聲名愈盛,學之者甚衆,遂使竹雕成為嘉定地區資給衣馔、家傳戶習的特産。
八、清 公元1644-1911 肉形石
全高6.6公分,長7.9公分
在故宮的陳列室中,肉形石與翠玉白菜是故宮人氣最旺的兩大文物,因此兩物經常擺在一塊供參觀者欣賞。此件肉形石乍看之下,像不象是一塊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瑪瑙類礦物在大自然中,由于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在不同的時間點,雜質影響乃至生成的顔色不同,呈現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制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将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這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現的作品。
九、清 公元1644-1911 朱三松 雕竹荷葉式水盛
長15.3公分,寬7.9公分,高6.4公分
竹根雕為一莖荷葉,風起卷掩四合狀,中可容水為洗。葉緣殘破蟲蝕,邊緣栖息一蟹。荷葉外壁隐起筋脈,其間刻行書小字:『三松制』。底部葉柄轉繞,橫伸一枝老荷,花瓣肥短,中心蓮蓬己生成。是寫花葉姿态生動神肖的立雕佳作。朱三松,名稚征,明末竹雕世家「嘉定三朱」間以其技最臻絕妙,故《對山書屋墨餘録》有「人謂小松出而名掩松鄰,三松出而名掩小松」之說。《竹人録》謂三松善刻「筆筒及人物秘閣,或蟹、或蟾蜍之類」,則其于浮雕作品外,取竹根制成立體圓雕作品亦其所長。本器,無論天然取材、人工锼镂,皆見獨到之匠心。
十、清 公元1644-1911 雕象牙四層透花提食盒
長30.4公分,寬21.6公分,通高49.4公分
此件提食盒之盒身設計分成四層屜格,可分層置放不同的食物,但從它吹彈欲破的表面看來,作為觀賞陳設用的藝術品,可能性要大于真正實用的器物。雕工十分之精細,主體的部分用镂空精雕的象牙片,嵌置于框格中,背景就象是絲毯一般的直線地子,線與線之間微細到隻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其上還雕飾有人物、鳥、獸、庭園景物和船,象是十八世紀歐洲人幻想的東方樂園。蓋鈕,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有染有淡藍或紅色來點綴。提把上刻有中國傳統的八仙人物,亦随畫面所需加以染色,蓋鈕則象是一件西洋帶蓋高足瓶,還有紅色緞帶裝飾。(圖文/台北故宮博物院)
聞名。不如相識!訂閱《藝周刊》官方公衆号:artweekly,藝術無微不至!合作hujiayi1399。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藝周刊》今日頭條号旗下官方「藝周雅集」保真微拍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