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明坐診社區醫院,因為沒有病人,得空看起了醫書
在貴陽市一醫心内科門診門口,很多患者等着請魯玉明看病
魯玉明在貴陽市一醫坐診,限号20個人,但經常加号
貴陽市一醫心内科主任在門診時一号難求,坐診花果園和沙沖社區醫院卻閑得發慌。
魯玉明,是貴陽市一醫的心内科主任。他名聲在外,門診一号難求,很多患者早上7點過就會守在挂号窗口搶号。沒想到,兩個月前魯玉明和該醫院心内科其他專家輪流到社區坐診時,卻遭遇“滑鐵盧式的窘境”,盡管社區醫院免收挂号費,可一下午,他僅僅隻看了兩位病人。
專家組團下基層,目标是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出發點是好的,可老百姓為啥不買賬?記者展開調查。
在醫院值班患者早上7點就來排隊
11月14日,10:30分。
記者在貴陽市一醫門診部心内科診室門口見到,候診椅上坐着七八位患者。63歲的何銀秀說,早上7點過女兒就來幫她挂号排隊,她9點過趕到這裡,已經等待了一個小時。
護士面前的小桌上,何銀秀的病曆前還有兩位患者。
一名護士告訴記者,魯玉明每周隻看周一上午的專家門診,限号20個,早上8點正式坐診。擔心挂不上号,很多老病号、新患者采取預約挂号的方式或者早上7點過來排隊搶号。“排不到又要等一個星期,有些來晚了隻能和窗口的人說情,幫忙加一個号。”
截至記者采訪時,已經加到24号,直到最後一個患者離開,門診加到了27号。
診室内,43歲的魯玉明正和一名中年男子交談。“哪兒不舒服?發現血壓高多久了?”他一邊問,一邊拿出血壓計給男子測量血壓……
記者掐表一算,這一次他看病時間有10分鐘,很少生硬的問答,整個過程更像是拉家常,偶爾帶點小幽默,患者時而不好意思撓頭,時而哈哈一笑,最終醫生得到的資訊相當多。
患者因高血壓時間偏長,需要采取高血壓二級預防,在此之前,醫生建議做一個常規檢查包括肝、腎功能以及血脂、血糖、尿酸的參數。
男子有些緊張地表示,他在半多個月前做了體檢,這些項目都檢查過了。他問:“我拿體檢報告給您看行不行?”
“行啊,”魯玉明爽快答應:“如果都做過就沒有必要重複做,你早點拿來給我看。”
說罷,他又提出4點預防建議。
對于這次就診,男子很滿意:“魯主任果然很細心,說話也很溫和,盡管我講了一些無關病情的話他也沒有打斷、催促,讓人覺得很尊重患者。”
男子剛起身,一名坐在診室門口的候診老人便急忙走過來,生怕被别人搶先一樣。
“老太太慢點,哪裡不舒服?”幾乎是無縫隙的對接,魯玉明開始問診下一位……
從10點半到12點,魯玉明共接診了10位患者,他忙得團團轉,剛開口詢問病情,門口沖進來一位患者高喊着:“醫生,這藥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這邊剛解釋完,那邊病人又拉着他說個沒完,或者有其他科室的醫生請他幫忙看看檢查報告。
記者觀察到,在這1個半小時裡,他一分鐘也沒休息,一口水沒喝,一次廁所沒上。
坐診社區醫院:一下午隻看了兩個病人
和在市一醫陀螺似的忙個不停相比,魯玉明在社區醫院坐診時,診室格外安靜。
今年,南明區與貴陽市一醫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務實開展工作項目,從9月14日起,貴陽市花果園、遵義、沙沖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正式挂牌為“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協作醫院”。市一醫專家團隊進入三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坐診、查房、帶教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三個社區的群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專家的服務。
效果如何?9月份他在花果園社區坐診:0個病人,同月在沙沖社區坐診,2個病人。
11月17日,再次輪到魯玉明在沙沖社區看病,14:00-17:30分,記者跟随他看了半天門診,一共兩個病人就醫。
因為沒有患者,魯玉明顯得有些不适應,他一會兒打開手提電腦寫年終總結,一會兒站起來走兩步活動筋骨,一會兒又走出診室朝門外張望,好容易盼來了一對老年夫妻,結果人家是來看感冒的。最終,魯玉明隻能無聊到看醫書打發時間。
患者埋怨:有這種好事怎麼不早說
“三甲醫院專家下基層,出發點是好的,推動分級診療改革,為緩解轄區群衆看病難、看病貴産生積極作用。”魯玉明說,但經過2個月的實踐,不僅是心内科專家,包括呼吸内科的醫生也跑來訴苦,稱“沒有體現價值”。
“坐在社區裡基本無所事事,最多時候就四五個病人”,這讓大家感到困惑、不解和沮喪。
醫生是三甲醫院的醫生,社區醫院還免除了挂号費,為什麼就吸引不到患者呢?
14日,記者在市一醫采訪時,發現其中有人是從經開區趕來的,從距離上說沙沖社區更近,為啥願意舍近求遠?
經過現場的小調查,大多數人是這樣回答:“啊,魯主任到社區醫院看病?”“免費呀,不需要排隊,這種好事怎麼不早說?”很多患者埋怨,他們并不知道專家下基層的消息,否則“早去了”,另有一小部分患者則是擔心專家到社區隻能保證軟實力達标,但社區醫院的檢查設備等硬件沒跟上,最後還是得回大醫院做檢查,與其如此折騰,何不幹脆“一次就位”。
“其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很多基礎檢查都能完成,但市民不願意來,情願擠破頭上大醫院排隊,歸結到根本上就一個意思———沒有形成意識。”沙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長吳紅坦言,沙沖社區下屬6個居委會,有3.9萬人,但其中絕大多數人對于“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沒有概念,而是無論大病小病都要進醫院,甚至連大醫院的專家來社區也不相信,非要到市一醫看見了才放心,她也不明白了:“醫生還是那個醫生,難道我們這裡還是山寨的不成?”
此外,現實中還有很多客觀因素,包括社區宣傳不到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頭小等,而且因為現代人防範心理比較重,盡管該中心制作了很多張“三甲醫院專家診療便民服務卡”,可是一發放,人家連内容都不看,以為是搞推銷的轉身就扔。
加強宣傳破解困局
記者就在沙河轄區的玉廠路采訪了14位路人,其中9人坦言,确實是對社區醫院不太信任,擔心醫生技術不過關,把小病“治”成大病,那還不如一開始就去大醫院。另有3人表示,社區醫院優勢是離家近,但缺點是常用藥都是基本藥物,無法滿足大部分疾病的需求。“我需要的藥都沒有,那又何必浪費時間來呢?”受訪者李女士說。
采訪中,隻有兩位老人表示會到社區醫院看病。
但是,當記者假設社區醫院坐診醫師是三甲醫院的醫生時,幾乎所有人話鋒一轉,表示“到社區醫院看病,也很好,很方便。”并且能在家門口免費看名醫,實在太幸運了。
對此,魯玉明表示,隻要加大宣傳讓更多人知道優質醫療資源在社區的消息,相信診室很快就會“熱鬧”起來。但要養成群衆“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意識,必須從社區醫生着手。
據稱,“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最終目标是要實現分級診療制度,即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别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
但在現實中,社區醫生因為業務能力不強,很難取得患者的信任。
此次市一醫專家組團下社區,不僅隻是為了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制定“傳幫帶”計劃,讓社區醫生跟着專家一起學習診療、處置病人,在短時間内迅速提升業務能力。
“我相信經過雙方的努力,終有一天,社區醫院将發揮應有的初診作用,三甲醫院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疑難雜症的患者身上。”(作者:劉丹 來源:貴州商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