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名師成長的關鍵在于

名師成長的關鍵在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8 22:53:37

常生龍 教師博覽

名師成長的關鍵在于(名師成長曆程各不相同)1

在教師群體中有這樣一批出類拔萃者,他們上課風趣幽默,深受學生喜愛;他們的教學質量優異,受到各方贊譽;他們充滿着人格魅力,影響着身邊衆多的人;他們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尋着教育的真谛。人們通常稱他們為“名師”,他們是教師身邊的榜樣,是大家學習和追趕的目标。名師成長曆程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閱讀。

一、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

幾乎所有的名師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讀書。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是教師成長為名師的秘訣。

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曆,闫學說沒有什麼捷徑,無非就是閱讀。吳正憲說本領不是天生的,學習的路徑是多渠道的。本書(《讀書成就名師——12 位傑出教師的故事》,張貴勇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也告訴我們:其實,名師的成長沒有捷徑,無非是如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踐行的那樣閱讀、反思、實踐。

為什麼讀書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曆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是積澱的過程;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是創生的過程。教師的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得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但是,不讀書、少讀書,是一定沒有底蘊的。于永正對此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很多人問他為什麼他的課内容很豐富,其實是他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讀書的重要性很少有人懷疑,但大家總是抱怨工作太忙,抽不出時間來閱讀。對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見解,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闫學也說當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就不愁沒有閱讀的時間。閱讀,應像呼吸一樣自然。

讀書一定要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不會覺得是一種額外的勞役。對有人提出的教師讀書要堅守的觀點,吳非就很不贊同。他說,讀書竟然需要“堅守”,這種局面很可悲,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堅守”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對痛苦的忍受,很悲壯,何樂之有?讀書之于他,像吃飯一樣是一種需要—— 一種精神的需要。

程紅兵認為現在語文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師的功底太差,不看書,隻看教參,沒有人文積澱,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夠,與學生沒有知識落差。其實,這何嘗僅僅是語文教師的問題呢?很多教師除了教材、教參、教輔這三類書之外,基本上不讀其他書,對自己本學科的前沿不了解,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不知曉,這大大制約了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

鐘志農是一個“奇人”,50 歲那年放棄了教育局局長的位置,開始從事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并成為名家。他的經曆告訴我們,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一位名師的成長與他的讀書史是緊密相關的。

名師成長的關鍵在于(名師成長曆程各不相同)2

二、閱讀有方法,成效見課堂

愛看書的教師和不愛看書的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是有很大差異的。華應龍對此有過認真的分析,愛看書的人在課堂上充滿激情,有信心,有底氣;而不愛看書的教師大多習慣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麼一點自信,不敢偏離教學計劃,更不敢敞開心扉應對學生的挑戰。

每天上課,都會遇到很多疑難雜症,需要教師來分析和解決。而讀書是解決這些問題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華應龍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事例:他給四年級的小學生上“遊戲公平”一課,做了一個抛硬币的遊戲,想以此來說明正反兩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在課堂中,常常會遇到尴尬。抛10 次硬币,有的小組抛出2 正8 反,有的小組抛出了9 正1 反,小概率事件變成了大概率事件。問題出在哪裡?華老師從書中去尋找智慧,後來在王健先生的《創新啟示錄:超越性思維》一書中得到了啟發:把硬币抛1 米高和抛1 厘米高,結果當然不一樣!問題迎刃而解。相信喜歡讀書的每一位教師,都會講出一些類似的故事來。

吳正憲注意到,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是與他們的學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認真學習兒童心理學,閱讀了大量這方面的專著,并将這些心理學的理論與自己的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使自己的數學課堂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情懷。

吳非強調,一名教師能走多遠,取決于他能否獨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會輕易相信任何東西。而讀書正是培養教師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皮亞傑的認識論指出,兒童的智力和情感都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很多人對此信任不疑,并依據他的這套理論來實施教育。周益民通過讀書意識到,兒童的智力和情感并非如皮亞傑所說,一個人的情感、靈性在童年時代就達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護,會越來越退化。這不僅是對教育理論的一種反思和批判,更是踐行自己教育主張的基礎。

讀書對課堂教學如此重要,那該如何去讀呢?李鎮西說,讀書的秘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聯想是讀出自己的共鳴,與生活、經曆、情懷、時代接通;思考是讀出問題,思考、質疑,不輕易相信。闫學則在《教育閱讀的愛與怕》一書中提出了“有坡度的閱讀”“閱讀重在完善知識結構”等概念,直指教師閱讀的軟肋和痛處。

王崧舟認為,閱讀最重要的是達到融會貫通。就像季羨林先生對年輕人講的,“你們做學問,要達到‘三個貫通’:第一個是中西貫通,第二個是古今貫通,第三個是文理貫通。你做到了這‘三個貫通’,那麼你的文化底蘊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樣變得寬厚、堅實”。

名師成長的關鍵在于(名師成長曆程各不相同)3

三、讀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兩個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

一個方向是向内,不斷探索自己的内心,嘗試正确地認識自己。王崧舟認為我們不斷地向外求,心靈變得四分五裂,對自己内心的需求關注得越來越少。實際上,閱讀是很好的能讓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

另一個方向是向外,不斷地探索與自己生活、工作相關的領域,建構起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李鎮西說,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臨的主題是共同而永恒的,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來的對人性、個性、創造性以及師生關系、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思考與探索。

教師愛上閱讀,會對學生閱讀産生重要的影響。于永正認為,學生時代一定要多讀一些經典著作,這是為人生奠定底色的。吳非更是強調,一個人,如果到了十七八歲,還不能認識到人文精神的重要,還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指望進了大學再修煉,性情心靈和教養已經有很多補不了的空洞了。

今天的師生身處信息化社會的洪流之中,在閱讀習慣的培養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礙。信息傳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化,淺閱讀的流行,對閱讀的沖擊很大。從紙頁轉到屏幕,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閱讀方式,還有我們投入閱讀的專注程度和沉浸在閱讀之中的深入程度。

醫學家經研究得出一個可靠的結論:神情專注的人更長壽。書法家就是例子。他們在揮毫潑墨時,專心緻志、聚精會神、氣沉丹田、心手合一,在全情投入的過程中,很自然地處在甯靜緻遠、物我兩忘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使人樂而忘憂,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閱讀,不就可以為我們創造這樣的境界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