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的諺語? 點擊上方江南晚報訂閱 錫城熱點新聞即時推送,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類似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的諺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點擊上方江南晚報訂閱
錫城熱點新聞即時推送
淡積雲
毛卷雲
昨天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觀雲識天”。對普通市民來說,雲大多時候是一種美好的意向,比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有時則不然,比如“黑雲壓城城欲摧”。不過從科學角度來看,雲遠比我們想像得重要得多。在錫城,哪些雲最常見?“觀雲識天”真的靠譜嗎?這些雲朵的“暗示”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有多少影響?記者請教了氣象專家。
雲的種類達到29種
無錫常見淡積雲、雨層雲、毛卷雲
市氣象台台長牛文勝介紹,雲是由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而形成的微小水滴、過冷水滴、冰晶、雪晶,由它們單一或混合組成,形狀各異飄浮在天空中可見的混合體。在氣象分類上,按雲的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将雲分為低、中、高三級,高雲一般在4500米以上的高空,包括卷雲、卷層雲、卷積雲;中雲一般在2500-4500米的空中,包括高層雲、高積雲;低雲在l00-2500米的空中,包括層雲、層積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然後按雲的宏觀特征,物理結構和成因劃分十屬二十九類雲狀。其中,無錫常見的雲有淡積雲、濃積雲、雨層雲、透光雲、高積雲、毛卷雲和密卷雲。“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因為天氣變化、大氣環流等等,首先會從雲中表現出征兆。雲,就是整個天氣系統的反映,而不同的雲對應不同的天氣特征。”市氣象局專家介紹,一般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看到小圓塊的雲朵一個一個地累積疊加起來,類似波紋蕩漾,老百姓管它叫魚鱗天,氣象術語叫卷積雲,它代表着會有一個晴朗的好天氣。與卷積雲類似,高積雲也預示着一個好天氣,但是它範圍更大,雲朵更厚,而且看起來白色雲中有暗。碎雨雲則和陰雨天氣相伴,就像昨天天空的高層是避光層積雲,低層是碎雨雲,兩者組成了錫城上空的陰雲密布。
雲的世界瞬息萬變
觀測還要依靠人工“慧眼識雲”
“雲高800米,雲量9成……”昨天記者來到位于東亭的無錫國家氣象基本站,氣象觀測員胡映紅正擡着頭觀測天空,一邊記下雲的高度、總量、分布、形狀這幾個數據。擡頭看看天,就能對正在和即将發生的天氣有所了解,這是如何做到的?“這是個經驗活,看多了腦子裡就形成一個‘雲庫’”,胡映紅說。從1995年大學畢業,她就來到了無錫市氣象局工作。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8點,觀測員要發5次電報。22年的觀測工作練就了一雙将一切風雲變幻盡收眼底的“慧眼”。她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觀測“秘訣”:在估計雲量時,以觀測者為中心,根據當時雲天分布狀況,将天空一分為二,或進一步再對分,這樣就可以得到天空1/2或1/4的具體範圍,從而估測出較為客觀的雲量值。天空雲的分布在多數情況下是分散和不規則的,此時可采用平移填補方法,加以集中估計。判斷雲高則首先要确定這是哪一種類型的雲,每一種雲都有一定的高度範圍。
與古人觀天識象不同,現代氣象觀測可依賴的高科技手段越來越多,但觀雲測天工作純粹靠科技也很難解決,對雲的觀測還要依靠人工。因為雲瞬息萬變,靠單一或綜合的自動化儀器來觀測還達不到氣象觀測的基本要求。因此,雲天觀測對于氣象觀測員來說是基本技能。胡映紅說,“雲”裡的秘密還是要經過多年的訓練以後才能探知,雲的第一手觀測資料仍然是分析和判别未來天氣系統發展的重要資料渠道之一。
雲的諺語占“半壁江山”
“老底子”氣象規律準确率達70%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自古以來,人們就嘗試着依靠觀看雲層天象來預判天氣走勢,并總結出一些相關諺語代代流傳。時至今日,在許多地方日觀天象、夜查星鬥的習慣仍然得以保留。這些“老底子”的氣象諺語有多準?
據市氣象部門專家介紹,好多氣候諺語能流傳千百年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據統計,這些氣象諺語準确率達到70%。例如“魚鱗天,不雨也風颠”,呈白色細波鱗片或球狀細小雲塊組成的雲片或雲層,常排列成行或成像群,很像輕風吹過水面所引起的小波紋,意味着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出現。還有“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漫天亂飛的雲是惡劣天氣下的“碎雨雲”,雲體低而破碎,形狀多變,呈灰色或暗灰色。“饅頭雲,天氣晴”,“饅頭雲”孤立分散排列,這種學名為“淡積雲”的雲塊,多在晴天出現。
現在人工觀測方式已被自動化手段代替,儀器已經代替了人眼,在溫度、濕度、氣壓以及能見度等方面已經實現了自動化觀測。随着觀測手段的提升,觀測内容越來越豐富。牛文勝介紹,現在衛星觀雲的範圍很廣,天眼一次可觀測到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近年來,台風一個都沒有漏掉。而且衛星觀測的分辨率越來越高,用科學的算法可以繁衍出很多定量産品,其中有一個叫做降水估計,基本可以預測天上究竟哪朵雲彩有可能掉雨。
常用的氣象觀測儀器
氣象觀測是預報服務的基礎,觀測業務的現代化是氣象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随着氣象科技和業務的發展,氣象觀測越來越趨向于自動化,那麼,常用的氣象觀測儀器有哪些?又是如何工作的?
在無錫國家基本氣象站室外的觀測場,這裡擺放着各類氣象觀測設備,氣象部門每天播報的氣溫、地溫、濕度、降雨量、蒸發量、風俗、風向、能見度等等13項氣象數據都出自這裡。“别看這些儀器這麼簡單,它們連接着站内的電腦設備,實時監測每一個氣象因素。而觀測獲取的各種氣象資料,就是天氣預報的基礎。”胡映紅指着一個白色的箱子介紹,這個箱子叫百葉箱,是用來監測濕度和溫度的儀器,“我們将溫度計、濕度計放在百葉箱内,使它們免受太陽的直接輻射以及強風、雨、雪等影響,同時又保持适當通風,使儀器感應部分能真實地感應到外界空氣溫度和濕度的變化。”
百葉箱旁是一個直徑20厘米的圓筒,拿開之後,裡面的核心部件顯露出來,“這是翻鬥式雨量計,降雨利用圓筒收集,然後流進這裡面,每翻轉一次,代表0.1毫米的降雨,平時播報的降雨量就是利用這個儀器測量的。而測量降雪,就不能用翻鬥式雨量計了,需要利用稱重式雪量計,通過測量收集的雪的重量,換算成毫米數。
另外還有測風傳感器、前向散射能見度儀、蒸發傳感器、地溫場、日照計等觀測設備。在觀測室内,五台電腦一字排開,其中兩台顯示着各項天氣數據,這些數據每分鐘都會刷新一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