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我一隻仿古搪瓷缸子,杯子外面印着“為人民服務”,瞬間把我進回憶。搪瓷制品始于1916年的上海,被張愛玲視為最有面子的用品。那時候嫁娶少不了置辦上幾件,布置新居少不了配上幾件。搪瓷臉盆、搪瓷碗、搪瓷缸子,它們或是富麗堂皇的大花大豔,或是簡單的不着一色,都有一種簡潔的直抵心靈的美。
記得鄰居嫁女,收到許多搪瓷臉盆。母親心疼女兒,把收來的瓷盆一股腦兒裝進了嫁妝。引得村人津津樂道。在那個時候的農村,一個人用那麼多搪瓷臉盆,是相當奢侈的。我們全家洗漱全部依賴那一大一小兩隻木盆。小木盆用來洗臉洗腳,大木盆用來洗澡。木盆裝水後非常笨重,加上使用時間久了,顔色灰黑,總覺得不美氣。常常羨慕鄰居家的大花搪瓷臉盆,覺得那臉盆不但美觀,還很時尚。覺得能用上搪瓷臉盆是十分美好的事。特别是鄰居新媳婦有一雙芊芊玉手,捧起水洗臉的時候,手上的镯子和盆子相碰,發出清脆的“叮當”聲,十分美妙。
幸而當時我們家有多隻搪瓷茶杯,可以安慰對搪瓷臉盆的向往。父親專用的那隻是軍綠色的。杯沿上一卷藍邊,杯子外面印着“人民解放軍”的字樣。父親說是他上三線時,一個軍人朋友送的。父親十分喜愛這隻杯子,每每喝過茶,都要細細地清洗,放回碗櫥。直到杯底搪瓷脫落,漏水,還不舍得丢掉。家裡最大的那隻白底紅牡丹花的,卻是奶奶的專屬。杯子裡一年四季都盛着奶奶泡的大葉茶。我們這些孩子是沒有固定茶杯的,要是口渴,就直接沖進廚房問奶奶:“那牡丹花的杯子呢?”。抱着它大灌一氣,喝得見茶根子才松開。父親曾買回四隻雪白的純色搪瓷缸子,那是是為客人準備的,一般情況下它們都乖乖地居于茶幾一角。
那時候在學校吃飯需要自備碗筷,奶奶買了一個青色的搪瓷小盆給我。和同學們的搪瓷碗比,我的搪瓷小盆過于大,過于笨拙。每每打飯,我都有些羞于使用。搪瓷唯一的缺點就是怕多次摔。那隻搪瓷小盆我用了幾年後,底部的釉掉得厲害,隻好拿回家給弟弟做了火盆,冬天帶着上學。因此每次教訓弟弟,我都會說:“我的飯盆子都給你了,你還不聽話?”仿佛弟弟得了大便宜。
現在還常常想起敲着搪瓷碗、搪瓷小盆,排着長隊等着打飯的同學。
搪瓷,這種用鐵和有機玻璃相融制作的日常用品,曾經風靡一時,成為一般家庭的奢侈品。搪瓷,和有笨又難看的木制品比較,多了一份輕盈和時尚;和易碎的貴氣的陶瓷制品相比,搪瓷多了一份質樸和随性。
如今搪瓷制品,正在被玻璃、塑料、不鏽鋼、以及其他特殊材料制品替代。然而,搪瓷制品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追求,也留下了一代人最溫暖的記憶。
王春芝 江西省作協會員 贛州市作協會員 安徽省網絡作協會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