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感解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感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9 08:55:30

五個月前我寫過一次《望月懷遠》,但總感覺沒寫完整,那次我寫的是全詩的感受,但全詩最著名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卻沒細寫,所以,這首詩總在我心裡放不下。

前幾天給八年級的孩子講《望月懷遠》,我再一次深深地凝視它,終于重寫了我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感解析(喜歡海上生明月)1

這首詩的第一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謂無人不知,它是中秋标配詩句,隻要中國人過中秋,這兩句詩定會刷屏。它的光芒太耀眼,直接把後面幾句映照得黯淡了,讓這首每句都頗精彩的詩有了有句無篇的感覺。

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百度上比較通行的賞析是: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裡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轼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看這種詩詞解析,會讓我想起一段話:

“中國的文藝評論有兩個不算太好的傳統:一是以玄解玄,一是以不解為解。前者愛說一些玄之又玄,大而無當的話,解釋之語簡直比被解釋的對象更需要解釋,後者過分強調審美的主觀性,說一首詩為什麼好,因為‘我覺得好’,為什麼覺得好,因為心領神會,不可言說。”

上面的解析裡,每句話都說得沒錯,“高華渾融”等等的形容詞也沒錯,但這兩句詩為何高華渾融,為何動人,卻語焉不詳,就象撓癢癢,這兩句詩最打動人的那些地方,最讓人心頭癢癢的原因,始終撓不到。

也許對詩歌的感受實在很個人,對打動我的詩,我總想追根究底,整明白到底哪裡打動了我,為什麼會打動了我,這樣的文字組合為什麼會産生動人的力量?但這些感受是屬于個人的,我心頭的癢癢隻能自己撓。


詩名《望月懷遠》,“望月”有兩個解釋,其一,望月是名詞,意思是圓月、滿月。其二,望月是動賓詞組,是擡頭遙望月亮。《望月懷遠》裡,把兩個解釋結合起來就好,在月圓之夜,擡頭望月,對月懷念遠方和遠人。“遠”字也可以有兩解,遠方和遠人,不妨都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十個字字面意思很簡單: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共賞同一輪月亮。不過,這十個字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不是因為它寫出了“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共賞同一輪月亮”這個意思,而是因為這十個字的組合中帶來的審美感受,這種審美感受,是詩歌打動人心的秘密。

《望月懷遠》是張九齡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時寫的,以此來看,張九齡寫這首詩時,眼前能看到的水面不是海,而是長江。唐宋時,長江中下遊的江面比現在寬闊很多,面對長江時,詩人經常江、海共用,象《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春江花月夜》裡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寫這些詩時,詩人眼前的水面也都是長江。不過在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句詩的審美裡,這個常識不太重要,你就在眼前浮現出茫茫大海明月升起的畫面好了。

寬闊的江水中,生出了一輪明月,照亮了大江南北,天涯海角,此刻,遠方和遠人雖然與我天各一方,但我們共浴在此時的月光之下,這明亮的月光,把我們連接在一起。

在第一句“海上生明月”中,詩眼是“生”字。

“生”:生出,新生,從無到有,它有生命感,仿佛月亮是有生命的,剛剛被大海生出,這枚新生的月亮及月亮帶來的一切心靈感受都是新的。如果把“生”換成同音字“升”,“海上升明月”,眼前的景色和“海上生明月”并無區别,但“升”隻是一個從下往上的動作,是屬物的,而“生”字是屬靈的,萬物有靈,這新生的月亮也充滿靈性,并在後面的詩句中,不斷和詩人互動。

海上生出了明月,但生出的僅僅是明月嗎?

如果把月換成日:“海上生紅日,天涯共此時。”從景物描寫來說,完全可以,這兩句的意思也一樣很通暢,連平仄也一樣,但是,把月亮換成太陽之後,詩的意境就變了。

這種變化是太陽和月亮本身的特質帶來的,白天屬于塵世,夜晚屬于心靈,當太陽落下,明月現空,塵嚣漸靜,心靈漸甯,放下了塵世的面具和人設,人最終要在明月下獨自面對自己。夜靜,月明,獨自面對自己的心靈時,詩人心中,有一種情愫,如海上生明月一般洶湧而出。這生出的,不隻是明月,還有月亮帶來的心靈感受,是月亮沉澱在曆史深處的文化密碼,它是深情,是沉靜,是面對自己心靈的真誠,是本真的自己。

“海上生紅日”生出的卻是希望,是活力,是動感,是新的一天,相比月亮少了深情和性靈,和後面一句“天涯共此時”的深情和滄桑更顯得意境不協調。所以把月亮換成太陽,雖然畫面也宏大洶湧,但是心靈的沖擊就突然沒有了。

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如果說“海上生明月”是眼前所見,“天涯共此時”則是想象,想象遠方和遠人與自己共浴在這片月光之下。“天涯共此時”裡,詩眼是“天涯”這兩個字。

詩名《望月懷遠》,表示張九齡在懷念遠方和遠人,共此時的自然也是遠方和遠人,但他不說“與君共此時”、“故鄉共此時”或“長安共此時”,也不說和“天涯”意思更接近的“天下共此時”、“千裡共此時”,他用的字是“天涯”。“天涯”的字面意思是在天的邊緣處,比喻距離很遠。但“天涯”在曆史中沉澱下來的審美感受絕不僅于此。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已過重陽種菊花,留連秋色帶霜華。

休言明日朔風起,腸斷天涯人懷家。

這兩首詩詞裡的“天涯”有“天涯”最典型的文化含義和審美感受,它孤獨、滄桑、遙遠、荒涼、憂愁乃至悲傷。“天涯共此時”裡,可以是詩人思念的人或地在天涯,也可以是詩人覺得自己在天涯,這裡有屬于個人情思的孤獨、滄桑和憂愁。但“天涯共此時”卻同時還有一種高遠和大氣:流光所在,盡是天涯,天下蒼生,皆與我共,這層境界超越了個人情思,有了家國天下的廣闊。“天涯”兩字,把個人和天下,滄桑和高遠一起傳達了出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十個字,共同組合出了複雜的多層次多角度的情緒,它既有明月生出的宏大明麗,又有天涯淪落的蒼茫憂傷;既充滿且喜且憂的個人情愫,又有胸懷天下和蒼生的大氣,這種種複雜乃至矛盾沖突的情緒,卻能和諧地共存在這十個字裡。它象一顆切割精細的鑽石,在不同角度不同狀态下的人,都能被它射出的其中一縷光芒擊中,而被其中一縷光芒擊中的人也都能看到它朝各個角度射出的璀璨光芒,感受到它的複雜和立體。它可以用來表達小兒女的情思,也可以用來表達國家層面的家國天下,它的适用面和覆蓋面如此廣,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可以借此酒杯,澆自己的塊壘,抒自己的情緒。如果這兩句詩中,用的不是“生”和“天涯”,尤其是把“天涯”兩個字換掉,詩意的複雜性和矛盾性會瞬間減弱,它就很難再成為千古名句。

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有點類似的名句在詩文中也不少見,南朝謝莊《月賦》的“美人邁兮音塵阙,隔千裡兮共明月。”唐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北宋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些名句,都表達了與遠方和遠人共浴月光。但謝莊的指向很明确,是美人,張若虛的幾句感情單一,不夠豐富複雜,這些,都降低了詩句與人的共振概率。蘇轼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指向也一樣明确,但蘇轼整首詞的情緒足夠複雜多樣和綿密,全詞的意境托起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十個字。但就十個字而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共振率會超過“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作為一首詩的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浩瀚、洶湧,直接籠罩了全詩,在月亮面前,平時忙于維護各種人設的詩人仿佛突然被明月卸下了盔甲,心靈中最柔軟那一部分,最深情細微的那些情愫,如月亮一樣突然生出,如月光一樣傾瀉,把詩人淹沒,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樣的景象和情緒下,張九齡“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之人思念傷懷,徹夜難眠,對漫漫長夜心生怨歎,隻有白天來臨,喧嚣再起,我才能不被相思淹沒。

徹夜難眠的夜晚絕不好受,當你輾轉反側,憂思難忘的時候,你會做些什麼?

李白會痛飲狂歌,王子猷會坐船夜遊,你可能會看書、聽歌、刷手機、打遊戲,醉了、累了、忘了,便睡了。這是在排遣,在躲避,在抗拒憂思的侵襲,是在拒絕随明月生出的情愫。

但張九齡沒有這麼做,他放棄排遣,放棄抵抗,在徹夜難眠的煎熬中,他選擇臣服,臣服在洶湧的月光和情愫中。他把燭光滅了,披上衣服,走出室外,讓自己完全被月光淹沒,被情思淹沒,直到露水暗生,把衣服潤濕。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燭光是溫暖的人工光源,在這首詩的詩境裡,燭光是消解月光的物品。人在深夜睡不着覺的時候,往往會打開燈,打開燈光人便容易進入另一種狀态,從輾轉反側中暫時脫離出來,這是對憂思的拒絕和排遣。但張九齡偏偏把燭光熄滅,讓月光充滿空間,任由月光和憂思的籠罩和淹沒,似乎他無法自拔,也不想自拔。也許,他并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機會獨自面對月光,面對自己。

“憐”:憐惜,憐愛。“憐光滿”,字面意思是憐愛這滿屋的月光,當然,還有月光代表的一切屬于心靈的東西。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不堪”:不能,承受不了。月色如此美好,仿佛盈手可掬,但這美好的月光我卻無法與你分享,生命有那麼多美好的時刻不能與你同在,隻能在夢中與你相見。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這四句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的具體内容。張九齡沒有寫他到底在相思什麼,也沒說“怨”,我也沒有讀出怨的感覺,反倒讀出了無怨無悔。

這種寫法不是常見的詩歌寫法,一般詩人寫相思,寫不寐,往往會說出相思和不寐的原因,比如孟浩然寫的“北阙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他明确寫出了愁不寐的原因:“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張九齡不寫原因,隻寫輾轉難眠下的情緒和心理狀态,但正是因為沒有明确的原因指向,這幾句詩便有了更廣的共鳴,因不同原因而相思不寐的人,都可以從這幾句詩中看到自己,用它們來表達自己。這也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種句子那麼動人的一個原因,叙事詩也總是沒有寫境摹情的詩動人。

張九齡是唐玄宗時期最後一位賢相,開元二十四年(736)他被李林甫排擠罷相,後又被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就寫在被貶荊州之後。寫這首詩時,張九齡60歲左右,740年,張九齡就去世了。張九齡執政以正直、重道德著稱,被罷相之後,朝政由李林甫把持,張九齡曾對唐玄宗說:“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

抛開張九齡的生命背景來讀這首詩,我們可以把它讀成情詩,但結合張九齡的生命來看這首詩,我願意把它理解為張九齡對自己生命狀态的描述。作大唐的宰相時,他應該并沒有很多的時間來面對自己,但在罷相被貶之後,人生際遇的改變,生命狀态的落差,應該會讓他對人生對生命有了更多感觸。但是被貶罷相的宰相也仍然是宰相心懷,詩中我們能讀出滿懷心事,但沒有怨憤不滿,沒有狂狷,卻有蒼生懷抱的宏大,和無怨無悔的欲語還休的沉默與深厚,這後面有張九齡全部的人生故事和生命體會。

這不是年輕人能寫出的詩。即使年輕的你曾經經曆過挫折,但你也還需要時間的沉澱和打磨才能輸出這種滿懷心事和深情的無怨無悔,以及天下蒼生的懷抱。如果你真的感受不到詩裡的無悔和滄桑,這其實也值得高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