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睡平安之“梁注論語”,枕着論語,睡出更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内容節選于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118期。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01呼吸——先呼出去,再吸氣
随着這些年的學習、研究,小梁越來越覺得,呼吸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有位老先生告訴我:“呼吸的秘訣就在‘呼吸’二字上。”大部分人在做呼吸調理時,都會先吸一口氣,然後深長勻緩地呼出來。可老先生告訴我:“呼吸時應該先呼,呼到呼不出去了,然後慢慢放松,讓整個身體去吸氣。這才是正确的呼吸。”
就好比喝茶,如果茶杯裡還有上次殘留的一點兒茶,就需要先把杯子裡的茶倒掉,再換新茶喝。如果直接往杯子裡添新茶,我們的口感會因為殘留的半口茶,差别非常大。
所以,在入睡前,請跟着小梁呼氣,再吸氣。你可以多做幾次練習,盡可能讓自己的每次呼吸,都比上次更綿長一點兒。
如果這時你還是不能入睡,可以想象自己腳底長出了兩隻耳朵,這兩隻耳朵在聽小梁的《梁注論語》,這時你可能就會睡好覺了。因為我們的意識在哪裡,氣血就會去哪裡。
有一天,正安的李洪淵大夫(李可老師的得意弟子,也是我的師兄)跟我說:“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腳底時,氣血下行,就很容易入睡。”
于是有一次在睡前,我跟我兒子分享了這個方法——“你想想現在腳底有一個暖洋洋的風火輪,當所有能量都從你的腳底融入身體,你感覺怎麼樣……”我還沒講完,他就已經睡着了。
為什麼在開篇小梁要和大家講睡覺這件事呢?是為了說明許多事,我們隻要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就能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02凡事想兩次足矣,不要過多思考
接下來,我們來看《論語》裡講的這個故事——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凡事都三思而行。在魯國執國政三十多年期間,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為人忠貞守節,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一心為了社稷,相當厲害。
孔子聽說他是一個三思而行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不是簡單的數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再,斯可矣。”言下之意是,凡事思考兩次就可以了,不要反複思考。
我們常說三思而行,似乎在鼓勵一個人做事要反複思考,做事要謹慎。但孔子卻說:“凡事不要過多思考,想兩次足矣。”
為什麼孔子建議大家不要反複思考呢?因為第一次思考,是基于當下的決定,很可能和自己的業力有關。比如今天吃什麼?你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西紅柿炒雞蛋。但可能第一個反應出來後,你還會告訴自己“冬天到了,可以喝當歸羊肉湯以補充陽氣”。
當你想到這一點時,足矣。因為第一次想到吃西紅柿炒雞蛋,是你的習性使然;第二次思考喝當歸羊肉湯,是你的理性使然。
這時如果你繼續想:“喝當歸羊肉湯會不會太熱?不如吃清蒸魚或白切雞,那到底是吃魚還是吃雞好呢?吃魚會不會殺生呢?冬天吃雞會不會引起肝風内動呢……”當我們想到這一層的時候,就一定要提醒自己。因此,孔子認為做一件事沒有必要反複思考。
03凡事考慮兩次,就應該去行動了
為什麼孔子會把這件小事拎出來單獨講,而且他的後人也把這句話放入《論語》中呢?小梁揣度,可能是孔子發現許多人在做決定時,都輾轉反側,難以決斷。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如今我們都受到知識經濟的沖擊,各種門派、各種思潮、各種理念影響着我們,所以我們在做決策時,很容易對它進行前後左右的反複思量。而每次思量,都會構建在前一次思考的某些判斷上。
小梁前文說了,許多人對一件事的第一反應是心智模式的習慣使然,第二反應是最常用的、最直接的邏輯判斷。
一件事到這個層面,也許離我們的初心還不太遠。但如果我們反複思考,這件事的本質就遠離了我們的初心,可能會産生異化。
有一天,我們團隊在讨論一個課程該怎麼做。小梁的第一個念頭是,從以前我們最習慣方式入手——從經典開始做。跟大家讨論之後,得出了第二個結論——應該把經典與大家關心的話題結合。
但如果這時繼續讨論下去,大家就會讨論到底什麼是經典;講什麼經典;為什麼不能從事實開始尋找經典做注解……後來在争論的過程中,又開始讨論如何在技術層面搭建平台……經過了七嘴八舌的讨論後,大家已經全然忘記了最開始是為了讨論什麼,而隻是在捍衛自己的判斷和立場。
其他人在講這件事的時候對我的否定,我在回應的時候,也隐隐地包含了一種我慢——彼此都會感覺到這種微妙的情緒反應。讨論過幾個來回,通常這件事就會離我們的初心越來越遠。
所以每個人都要不斷地問自己:“最開始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要幹什麼事?”不斷地回到原點,也許是我們做出判斷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
孔子說:“如果一個人經常對一件事一而再,再而三,乃至三而四,四而五地反複思量,會産生兩個副作用——忘記初心、忘記行動。”
這個世界上,哪兒有那麼多百分之百正确的、完全思考清楚才去做事的可能呢?保持初心,遵循方法論,一邊做事,一邊解決問題,一邊改良,也許就足夠了。
思考太多的人,很容易脾虛。懂點兒中醫常識的朋友都知道,思慮傷脾。小梁認為,這可能是古人的經驗所得,所以曾經我開玩笑:“聰明的人都容易得痛風。”因為自诩聰明的人,總喜歡反複思考一件事,最後導緻氣血運行不暢。
現實生活中,一個得了痛風的人,除了喜歡吃肥腸、吃火鍋、喝酒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模式特征——思前想後,得隴望蜀。
所以,本篇孔子講的“再,斯可矣”——凡事考慮到第二次,就應該去行動了,也是知行合一的另外一個版本。
知行合一的基礎,就在于不要太多地做分析。
04對現代人來說,一定要學會快速決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件事過多地思考。如果你的朋友跟你咨詢“我到底應不應該和這個男人在一起”,你可以跟她做個簡單的遊戲:“來,看着我的眼睛,回答你想不想和他在一起?”她說:“想。”
接着你再問她第二個問題:“如果你不跟他在一起,你會怎麼樣?”等她回答完,答案就很清楚了。不要讓她繼續說下去,比如在一起後還會有什麼樣的負面作用……如果繼續說下去,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遙遙無期了,甚至最後會讓她得相思病。
要不要參加奧數培訓?要不要移民?要不要把現在的股票斬倉?要不要換一份工作?要不要接受這樣的男朋友(女朋友)?要不要買這款車……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
對現代人來說,一定要學會快速決策——凡事都在考慮正反兩方面結果後迅速得出結論,這是一種在現代生活中值得養成的心智模式。
我們的能量常常損耗在“要不要做這件事”“如果當時做了這件事會怎麼樣”“如果當時不做這件事會怎麼樣”……無用的思考上。
中國文化有一種特點,任何一件事,從它的反面來講似乎都是成立的。比如有人說“聚精會神”,就有人說“形散神聚”;有人說“花團錦簇”,就有人就說“留白更好”。其實,中國文化裡的每樣東西都能找到它的反方向,這是中國文化一種非常普遍的思維模式。
而中國知識分子往往會感染到這樣一種思維模式的病毒,從而影響自己的行動力和決策力。這恰好是孔子認為一個通天道的人、一個超越普通知識分子的人最需要修煉的關鍵節點。
以前小梁也常常會為很多大事小事而煩惱,就是下不了決定,就算決定了也不去做。很多公司的組織也是這樣,凡事議而不決,決而不推。其實隻要決定了、做了,并且一直堅持改良,你會發現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都不會太差。
如果你睡不着覺,就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要堅持睡嗎?第二,如果睡不着,期待幹什麼?問完這兩個問題後,你可以起床、喝水、看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最怕的就是在床上翻來覆去,一直睡不着,還不如起來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再,斯可矣”——凡事思考兩遍就行了,不需要反複思量。這是孔子給每個中國知識分子的忠告。
你一直想做,卻一直沒做的
一件事是什麼?
在評論區寫下來,
然後告訴大家,
你準備開始行動的時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