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俪文在經過南北朝的發展之後,在唐朝走線了人生最後的巅峰。在朝堂皇帝聖旨的撰寫、政令的頒布都要文學修養良好的官員來擔當,善于行文的翰林學士逐漸代行宰相之職。在民間文學更是被奉若神靈,通過文學考取進士科的進士更是被當做崇拜的對象。在這種自上而下的文學崇拜、神聖化的過程中,進士科考試逐漸成為文學功力的考試。文人嘔心瀝血的寫出一篇篇辭藻華麗、文字優美、内容空洞的文章來粉飾文學功底。這種現象到了中唐時候達到極其,文學開始變成一種用來粉飾辭藻,與現實無關的東西。這時候一些開明的士大夫開始對文學之風的批判與思考。文學的神聖與崇拜不應該脫離對道的追求,不應該脫離對現實的表達。
韓愈
一場讓文學思想回歸樸實的“古文運動”在悄然醞釀。韓愈高舉“複古”大旗,提倡學古文,習古道(儒家思想),以此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這一運動得到同時代文學大家柳宗元的聲援之後聲勢大振。很快在文學圈掀起了倡導儒家文化、反對骈文,提倡古文鬥争浪潮。很快取得兩人倡導的“文以明道”寫作思想成為文學創作的指導思想。在明代評選的古文八大家中成為唐代唯二入選的兩位。柳宗元去世以後托孤韓愈,韓愈為柳宗元做《柳子厚墓志銘》,兩位文章也并稱“韓柳”。然而在這背後兩人卻有長達幾十年的鬥争,從政治到曆史再到思想,兩人展開了一系列的鬥争,一起來看看吧。
柳宗元
窮苦孩子與官宦子弟的相識,志向各異大曆三年(768年),韓愈出生。韓愈三歲時,父親韓仲卿逝世。韓愈他由兄長韓會撫養成人,大曆十二年(777年),韓會因受元載牽連,貶韶州刺史,不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自此韓愈與寡嫂相依為命,先在河陽居住,不久後又避居宣州。在宣州,韓愈在艱難困苦中逐漸長大,勤勉讀書,學得滿腹學問。可是韓愈三次參加科舉考試悉數落榜,直到公元792年第四次參加科舉考試,韓愈寫了一篇令自己作嘔的“錦繡文章”終于進士及第。到第二年韓愈參加當時最受學子崇拜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再次落第。這一年的進士科考試中有一名學子名叫柳宗元,年僅21歲,這是他首次參加科舉考試,結果是進士及第。
孔子雕像
公元796年韓愈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失敗後,出任宣武節度使觀察推官;
公元798年,26歲的柳宗元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并中榜;
公元799年韓愈任,泗濠節度使節度推官,試協律郎。
公元801年韓愈通過吏部铨選。不久後韓愈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柳宗元被任命為藍田尉
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韓愈由四門博士遷監察禦史,柳宗元由藍田尉入為監察禦史裡行。同時任監察禦史有劉禹錫、柳宗元、韓愈、張署、李方叔等,他們在一起共事,很快結成了朋友。同為監察禦史,韓愈與柳宗元在這一時期因為相似的性格,逐漸成為好友,一起切磋詩文。
監察禦史腰牌(明朝)
這一時期韓愈提出了代表“古文運動”序章的“道統說”,以并以重建儒家道統者自居,倡導儒家思想複興,并初步形成了對文章寫作的看法。在韓愈的《答李诩書》和《答尉遲生書》中初步提出了文與道的關系——以道為本,道決定文。這與後來韓愈在《答李秀才書》提到的文以明道思想下切合:“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
此時科舉、仕途一帆風順的柳宗元在思想上則稍顯稚嫩,對于文與道的認知未深究,隻是表露出文歸于道的思想。在柳宗元的《亡友故秘書省校書郎獨孤君墓褐》說:“其為文深而厚,尤慕古雅,善賦頌,其要鹹歸于道。”此時的柳宗元仕途一帆風順,滿心都是“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在思想上自然稍有不及。
古文大家歐陽修文章掠影
道不同不相與謀,韓愈柳宗元走向陌路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東宮與台、省官員十數人“密交”往來“蹤迹詭秘,莫有知其端者”,以王坯、王叔文、韋執誼為首的“革新黨”正式形成。同年,出任監察禦史的柳宗元加入了“革新黨”,很快成為了“革新黨”核心成員。同為監察禦史的韓愈卻因為兩次擔任節度使推官不被“革新黨”接納。“革新黨”形成之後很快便出現革新黨為朋黨的說法。作為監察禦史的韓愈對于“革新黨”也保持相同的看法,認為“革新黨”已經成為朋黨。在與柳宗元、劉禹錫等私下聊天之時曾經流露出“革新黨”為朋黨的看法。貞元十九年冬,京師大旱,韓愈上疏請緩征今年賦稅,疏上,韓貶陽山令。韓愈懷疑這次被貶是柳宗元與劉禹錫告密,在《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中寫道“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 或慮語言洩,傳之落冤仇”。從此之後韓愈與柳宗元在永叔革新上走向其兩端,韓愈站在了宦官俱文珍一方,反對永叔革新。
劉禹錫
宦官專權與藩鎮割據的争論宦官與藩鎮問題是兩人思想鬥争的最先爆發點,在永叔革新中韓愈站在宦官與藩鎮一方反對永叔革新。在永叔革新失敗之後柳宗元被貶永州,兩人展開了關于宦官與藩鎮的一系列争論。安史之亂以後,各節度使勢力大為膨脹,他們的職位多是父子兄弟相承襲,在軍事、政治、經濟上都獨立運行,所謂“号稱落臣,實非王臣”,俨然成了獨霸一方的獨立王國。
藩鎮割據
保守派韓愈為了維護分裂割據勢力的既得利益,保全中唐分裂、衰敗的政治局面,蠍力歌頌落鎮割據是“守天子土地”,贊美藩王争奪勢力範圍的分裂活動是“開鎮蠻荊、“以藩王室”柳宗元指出,中唐推行分封制,使藩鎮割據勢力逐漸坐大,繼而惡性膨脹,成為獨立王國,破壞國家統一,對抗中央政權,從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肆無忌憚地擴充分裂割據的勢力範圍。柳宗元作《僧王孫文》、《賴蛾傳》斥責藩鎮的割據行為。對于藩鎮的割據,韓愈吹捧分封制是“先王之法,、“聖人之意”認為分封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柳宗元考查實行分封制的曆史和現狀的結果表明:分封制已經腐朽了。在此基礎上,柳宗元進一步從理論上批判了韓愈複辟分封制的謬論。針對藩鎮柳宗元指反對朝廷對藩鎮妥協、退讓,“宥而不誅”《劍門銘》,主張“除惡務本根”《右靖邦十四句》,“非兵胡以定亂”《愈青盲疾賦》,主張用暴力蕩平分裂割據的武裝力量。
宦官控制下的小皇帝
兩人争論的另一個焦點是宦官掌權問題,韓愈主張“以宦制藩”。韓愈在《送汁州監軍俱文珍序》,俱文珍是“沖天鵬翅”、努力宣揚“以宦制藩”的政治主張。然而這一次韓愈的思想簡單了,據史書載可知,不少藩鎮王都和朝廷宦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藩鎮割據往往由于某些反動宦官的支持,有的宦官是藩鎮的監軍(俱文珍曾經是汁州監軍)。柳宗元針對這一主張作寓言故事《罴說》,說的是一個獵者,為捕鹿,始而引來貂,繼而引來虎,最後引來罴,結果非但沒有捕獲鹿,自己反而被罴吃掉了。最後更是直言針對這一說法指出:“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為黑之食也。”來說明“以宦制藩”不切實際。
兩人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兩人政治思想的不同,從現代角度看,韓愈在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兩方面的政治主張,不如柳宗元見解透徹,可是韓愈的觀點在當時來看也是無奈之選。
天與自然
天人思想的哲學觀念之争天人思想指正其實是哲學上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争論。韓愈天與人是兩種相互獨立的自然存在物。天是世間元氣陰陽,在存在是為了清靜無為、休生養息;人類存在是為了吃喝拉撒、繁衍生息。人的存在破壞了天的自然存在狀态,所以就會“有功者受賞必大矣,其禍焉者受罰亦大矣。(出自韓愈《天說》)”柳宗元針韓愈這一說法也寫了一篇文章叫《天說》,又針對屈原的《天問》寫了一篇文章叫《天對》,闡述了自己的天人觀點。柳宗元認為:天地和草木一樣,都不過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沒有人格,沒有就不可能“賞功而罰禍”。韓愈與柳宗元的争論其實是當時社會上流行兩種思想流派的代表。封建社會統治流行君權天授的說法,同時用大量的迷信思想愚昧衆生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韓愈作為儒家思想繼承者,自然站在維護君權一方。而柳宗元在自知仕途渺茫之後所探尋的天人關系更加科學、唯物,接近本質。
孔廟前的孔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批判性尊儒韓愈以重建儒家道統者自居,倡導儒家思想複興,對于秦漢以來的儒家思想全盤接受,不論褒貶。并将儒家思想作為唯一思想價值觀念,排斥除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體系,大有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柳宗元主要緻力于為國家振興、統治統一服務政治儒學,而非泛泛地宣揚和拔高儒學的重要性。以一種客觀、理性的态度看待儒學,将之視為一個主流學派加以辨析、批判、接受。韓愈的儒學狂熱和對異教的排斥,為儒學複興添加了一份宗教之争的色彩。
荀子儒家思想
歸結兩人儒家思想分歧差異,在與兩人建立的儒家思想中對道的定義不同。韓愈對道的定義是儒家思想“仁義”的道,這種道是排斥其他一切思想體系建立起來的。韓愈倡導恢複孟子以上儒學體系,将道教和佛教都打為“異端”,視儒家為天下唯一的道。而柳宗元在道的定義則是“以輔時及物為道”(《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對道的定義為道是根據需要,選擇性變化的。柳宗元是一個很務實的思想家,他對道的定義着眼于眼下,能夠服務于眼下局勢的就是道。顯然儒家思想并不能解決中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局面,因此柳宗元對儒家思想的接受的批判性的,是選擇性的。其批評儒家經典的行為具有明顯的學術論争性質,屬于學術研究範疇,并無思想流派之争。
道教思想
儒釋道三教的存在與發展都是統治者根據自己統治的需要而倡導引領的。像韓愈這樣誓要将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的極端排他思想實屬少見,也不符合當時社會的跟本情況。一個思想的發展壯大必有其存在土壤和利弊,柳宗元對思想教派的利用就相較于韓愈更加靈活。柳宗元晚年在柳州活用佛教思想推進柳州水井、水利發展就是柳宗元“以輔時及物為道”的實際運用。這也符合實際發展的需要。
柳州發展離不開柳宗元的開發
古文運動中兩者文以明道的差異韓愈是最早的古文運動倡導者,也在很早時候提出文以明道的思想。上文已經提到韓愈在愈在《答李秀才書》提到的文以明道思想下切合:“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而柳宗元的文者以明道思想則是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唯一的不同點在于韓愈對道的解釋是“古道”即上面提到的儒家思想;柳宗元對道的解釋則是: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柳宗元的道“取道之原”儒家思想而又脫胎于儒家思想。韓愈的帶是古人之道,柳宗元的道是來源于古人的自己的道。準确的說韓愈是在傳道,而柳宗元在明道。柳宗元後期所寫文章大多是以實際為出發點,結合自己觀點,闡述思想主張,而不是單純的以儒家思想為出發點闡述思想。
古文運動的實質是儒家思想複興
史學态度争論元和八年(公元813年)韓愈被任命為考功郎中和史館修撰,奉命修撰《順宗實錄》。韓愈修《順宗實錄》有兩個原因,第一、韓愈當時反對永叔革新,第二、便是當時韓愈在文壇的名聲已經很高。《順宗實錄》修撰屬于當朝人修當朝史,是一件很容易出人命的活。于是韓愈寫了(與劉秀才論史書》,表達他對于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做史官的看法。
注:韓愈所修的《順宗實錄》已經有人修撰完畢,他是負責再次修改。修改原因相比各位也知道,順宗禅讓這段曆史内容的問題。
司馬遷
韓愈認為史書的褒貶之法與實錄精神史官很難企及,他認為史官的命運大都不好,“不有人禍,則有天刑”,韓愈列舉了孔子、齊太史兄弟、左丘明、司馬遷等人的悲劇命運來說明。他還認為個人力量小,無法寫盡當朝曆史人物,又指出曆史資料整理起來很困難,他勉勵後生擔當這個重任。在永州看到韓愈寫的《與劉秀才論史書》覺得“私心甚不喜”,寫信給韓愈《與韓愈論史官書》對他的幾個論點進行批駁。認為韓愈連史官都不敢做,又怎麼做禦史、宰相呢?他接着批駁史官因為寫史而命運不好的觀點,認為這些人的命運都不是由于當史官引起的,而是咎由自取。希望韓愈大膽的寫出順宗年間的實情。
順宗實錄
韓愈柳宗元的主要分歧集中表現就是史官應不應該說實話!韓愈說史官“不有人禍,則有天刑”,又列舉了一些史官的例子其實是在說史官應該存在畏懼之心,知道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可是這份畏懼之心又讓韓愈覺得愧對史官這一神聖的職務,違背了自己的道。柳宗元則是告訴韓愈作為史官不應該有畏懼之心,應該大膽秉筆直言,“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無以他事自恐。 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禍非所恐也”。
現在來看,韓愈與柳宗元之所以在史官這份工作上态度存在這麼大的差異主要是韓愈深知《順宗實錄》修撰的艱難和其中暗藏的危機,而柳宗元将來的榮辱則全部系于這部《順宗實錄》。事實也證明,韓愈就算是很委婉的将《順宗實錄》修撰完成,也沒能讓統治者滿意。韓愈撰《順宗實錄》,說“禁中事頗切直,内官惡之,二人上前屢言不實。”韓愈修完之後,再次被人修改。
柳宗元衣冠冢
臨終托孤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四十七歲的柳宗元在柳州病逝,柳宗元臨死前寫信給韓愈和劉禹錫,托孤于兩人。同年韓愈上《迎佛骨表》被貶潮州。韓愈撰寫了《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銘》、《柳州羅池廟碑》等文字悼念柳宗元。在《柳子厚墓志銘》,稱柳宗元“俊傑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
有容乃大
後記,相處中的你我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或許韓愈柳宗元的争論是一場留給曆史的雙簧。時局的走向隻有變革與守舊,兩人各選一邊,總有一條路是通順的,無論革新失敗與否,總有一線生機;韓愈倡導了獨尊儒家思想,又擔心後人為儒家思想的固化。于是有了柳宗元辯證唯物主義的儒家思想;韓愈發覺自己提出的天人學說不對,多年後讓好友柳宗元辯論天人關系,引起人們重視;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引導文以明古道,柳宗元則是宣傳文以明今道;韓愈知道《順宗實錄》必難完存,自己照實修繕亦是無用,兩人來了一場史官的辯論告訴後人曆史的辯證。
寬容
韓柳交誼,多有差異,然其思想基礎相同,均為儒家思想。這也注定了兩人在不斷的辯論之中成為亦師亦友的敵人。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人與人相交,應求同存異,兩人的對事待物的觀點可能出現不同,隻要兩人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礎、目标,坎坷不必計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