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古詩的巅峰之一,湧現出了無數名師大家,而被譽為“詩聖”的杜甫,更是家喻戶曉,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他原籍在湖北襄陽,遠祖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後遷徙到了河南鞏縣。在乾元二年(即759年),杜甫由于對“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混亂腐敗的政壇痛心疾首,從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一職西去秦州,然後幾經輾轉到了四川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先後在這裡居住了四年,因此世稱“杜甫草堂”, 也叫做“浣花草堂”,這便是杜甫草堂博物館的前身。
嚴武去世之後,杜甫也就離開了成都,草堂也随之傾覆不存,直至唐末時期,詩人韋莊入蜀,在尋得草堂遺址之後,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此後的宋元明清曆朝曆代都有人對草堂進行修葺擴建,足見杜甫影響之深。在多次修葺之中,尤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慶十六年的兩次修葺最為盛大,1955年成立的“杜甫紀念館”正是在這兩次修葺的基礎上建立,而後1985年正式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它不僅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更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杜甫行蹤遺迹地,每年吸引着上百萬遊客前來追尋。
在進入草堂之前,會經過大門,除了由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題匾額“草堂”外,門兩側還懸挂有一副出自杜詩《懷錦水居止二首》的對聯:“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表明了草堂所在的位置。 以外,還可以看到“人日”、“草堂”兩個立闆,草堂顧名思義,“人日”又是什麼呢?
其實,人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就是慶祝“人”的節日。相傳神初創世時期,造物主在創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以後,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就是全人類的生日,也被稱為“人日”。這是從漢朝時期開始有的節日,在唐代對這個節日愈加重視,因此草堂會在人日當天舉行“人日遊草堂”的活動,以祭拜“詩聖”杜甫。
春天是拜訪草堂最佳時節之一,這個時候“冬梅未褪,春花已開”,整個草堂也就成了一個大花園。杜甫《客至》中寫道:“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載明了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而老友來訪所帶來的欣喜之情也躍然其中,不過現在每年超百萬遊客到訪茅屋,也是杜甫怎麼也預想不到的吧。
花徑的盡頭仍然是茅屋,不過為複制品,是杜甫草堂博物館于1997年依據杜甫詩中的描寫,并在明代格局恢複重建的,當年杜甫便是在此處茅屋裡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豪言壯語,不過現在更多的是營造田園氛圍,而真正要看草堂的古迹,還是得去工部祠。
為何是工部祠而不是杜甫祠呢?其實是因杜甫以前曾官至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又被稱為“杜工部”,而祠堂中不單供奉杜甫,清代将黃庭堅、陸遊配祀于杜甫像兩側,因此又叫工部祠或是三賢堂。祠内不僅隻有一尊杜甫像,而是明清兩代的都有搜集,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是明萬曆三十年(即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兩旁有清代錢保塘所撰寫,顧複初書,商衍鎏補書的“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表達了杜甫不朽的詩作使得當年在荒僻的浣花溪畔修築了簡陋的茅屋都能流芳千古,而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和相同境遇的黃庭堅、陸遊兩位不同時期的宋代大詩人也在因此“登堂入室”。
此外,工部祠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雕工精細,保存完好,也是修複草堂的參考之一。
剛說了“冬梅未褪,春花已開”,春花在花徑,那麼冬梅又在哪裡呢?就在位于杜甫草堂的西北角的“梅園”,這本是一處占地數十畝的私家花園,國後劃歸草堂管理,也就成了草堂的一部分。作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的梅花,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花中四君子”,也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喜愛之物,而梅園也就成了冬日初春賞梅好去處。
杜甫先後在草堂居住近四年裡,創作詩歌超過240首,博物館共計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多件,包括宋元明清曆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及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120多種漢刻本,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紀念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周年推出的”詩聖著千秋陳列展“中更是選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時期創作特點的詩句和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和創作經曆,喜歡古詩詞的朋友不要錯過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