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一個品牌都有充足底氣把自己的産品拉到場地做試駕活動,除非是對自身産品非常有信心。打從收到東風風神奕炫試駕活動邀請伊始,我内心其實是驚訝的,一個自主品牌發布的緊湊級轎車試駕活動要在封閉場地進行?但很快我就釋然了,且對奕炫的預期不自覺地高了一些。
東風風神對我來說并不陌生,七月末我剛參加完AX7的試駕,當時AX7給我的感覺雖然算不上驚豔,但得益于PSA的資源與風神多年的造車功力,綜合産品力也算是比較完善了。
東風風神AX7
我們都知道每個成功車企背後都有一或多個"門面"級别的産品,像思域、高爾夫、卡羅拉等等,這些"門面"級的産品支撐起了一個品牌的口碑、利潤、認知度、影響力,可謂是品牌的核心競争力。但對于東風風神來說,無論是A9、還是銷量不錯的AX7似乎都離"門面"差了那麼一點兒。
而今天試駕的奕炫,正正代表了東風風神的野望,這就是他們所想要打造的"門面"級産品。
本次測試場地難度設置得不高但已經足夠體驗出這輛車的極限能力,緊急變線、繞樁、U型彎等常規項目都包含在内。
WorkShop簡單講解注意事項後直接上車,出發前給我的第一感受是座椅包裹性很不錯,轉向從最左到最右共二又四分之三圈,轉向比較大。轉向阻尼無論是标準模式還是運動模式下都偏沉且虛位不大,工程師似乎是希望賦予駕駛者更為強烈的主觀運動感。
試駕車型排量1.5T(四缸)/1.0T(三缸),均出自東風風神之手,1.5T最大功率110kW、最大扭矩230N·m /1.0T最大功率92kW、最大扭矩196N·m;而6前速濕式雙離合變速器來自于格特拉克,據官方宣稱傳動效率達96%。
起步階段我并沒有一下子把油門踏闆完全踩到底,因為輪胎規格并不高,來自萬力的Eco Tour Plus 205 50/R17,典型的節能胎,一下子踩到底很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打滑。
進入繞樁項目,轉向比大所帶來的劣勢體現出來,由于場地大小問題,廠方人員布置的并不是常規的18米繞樁,樁與樁之間距離非常緊,一把方向并不能完全通過,需要稍微再搭一把,這與之前比較沉穩的轉向助力形成了非常割裂的感受。
至于底盤素質我認為在該價位區間内十分優秀,衆所周知舒适與運動是一對天生的矛盾體,但這并不是絕對的,通過合理的懸架幾何設定是能夠一定程度兼顧運動與舒适的。奕炫所采取的解決方案是低車身重心同時為減振器設定較強的低速(活塞運動速度)阻尼。
重心降低後會讓車身重心到車身側傾中心(Roll Centers)的力臂縮短,所受到的側傾自然也能得以降低,而較強的減振器低速阻尼也能很好地去對抗側傾,同時擁有清晰的路感,兩者同時作用能夠起到非常明顯的效果。
至于日常行駛受到沖擊時主要觀察的是減振器的高速阻尼,奕炫并沒有使用過強的高速阻尼,所以在通過坑窪路面、減速帶時底盤能夠充分地緩沖所受到的沖擊。
整個場地試駕下來,讓我感到最驚豔的是奕炫的底盤調校,的确體現出了很深厚的功力,但是對于轉向助力的調校我認為可以更加激進,把轉向比适當調小,這會更符合其運動家轎的定位。
公路測試-日常使用表現
對于一輛緊湊級家轎,封閉場地或許是她的表演舞台,但始終開放道路才是她的家。
大家最關心的3缸發動機振動問題,奕炫隔絕得很好,但粗糙的運轉聲響還是會傳遞到車廂内部。很有趣的是與很多品牌高低排量的調校邏輯不太一樣, 奕炫1.0T車型性格比1.5T來得要更加溫和一點。
兩款排量的動力總成在動力響應層面的表現都仍有可提升空間,不同的是1.5T動力更暴躁,加速度提升的瞬間會有很明顯的推背感,就像是被人用力踢出去一樣,而1.0T則是比較平順地推你出去。
來自格特拉克的濕式6前速DCT應對起步工況的策略讓我想起了大衆,都是把離合結合速度放得比較緩慢來換取良好的平順性,一旦操之過急大油門催逼其結合,立刻會産生明顯的撕扯感。
NVH方面表現足夠亮眼,100kph高速行駛風噪抑制得很好,與主流B級轎車相當,胎噪表現一般,不過考慮到輪胎規格的關系,相信更換一款靜音舒适取向的輪胎會有明顯提升。
把聚焦點放回車廂内部,用"讨喜"來形容奕炫的内飾設計相信再契合不過。由三塊大面積屏幕(儀表盤、中控屏、空調控制面闆)所構成的功能區相信能夠吸引很大一部分年輕消費者,但這一切都不是重點。
WindLink智能車機互聯系統、L2 Plus駕駛輔助系統,放到2年前,妥妥是D級車才會裝配的科技配置,現在高配的奕炫就已經能夠擁有了。
WindLink系統相比起一般智能車機系統除了簡單的自然語音識别比如"我覺得很熱"、"我餓了"外還新增許多人性化的功能。藍牙接聽電話時空調風量自動降低,電話挂斷後回複原風量、語音控制360攝像頭開閉、手機映射工作時收到來電儀表盤能顯示接聽、挂斷等等。服務流量也從5年每月1G升級為5年不限流量,使智能車機系統功效最大化。
而L2 Plus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同樣非常完善,全速域(0-130kph)跟停跟走的自适應巡航,停車時自動觸發自啟停功能,結合車道居中、車道偏離輔助功能足以應對絕大部分車道線清晰的城市路況,而遇到車道線不清晰情況也能繼續跟随前車行駛,如果還能夠在後期版本搭配上自動并線功能那當然是最好。
至于空間表現向來是自主品牌的免檢項目,夠用與否不必多言。身高172cm的駕駛者調整好坐姿後前排頭部空間4指。
後排腿部空間兩拳,頭部空間同樣4指。
唯一缺點是後排中央地台隆起較高。
這次試駕下來最遺憾的是沒有機會對奕炫進行油耗測試,據官方稱奕炫的風阻系數竟然能夠達到0.25cd,一般這種級别的轎車大約在0.27-0.28cd左右。相信低風阻系數的車身結合1.0T 6DCT的動力系統必定能夠在燃油經濟性方面會有相當驚豔的表現。
靜态鑒賞當然一款主打年輕消費者的産品除了性能、日常使用外顔值必不可少,但審美又是特别個人的一件事兒,所以還是不想過多贅述,交由大家來自行評判。
總結感言
回到最初的問題,想要當東風風神的"門面",奕炫真的夠格了麼?其實"夠格"是一個很虛的詞,做得還行?不錯?很好?什麼才算是夠格了呢?我認為"用心"是檢驗是否夠格很重要的一個判斷标準。
運動幾乎是當下每輛上市新車都千篇一律會打的要點,但最後又有誰真正做到了運動了呢?大多還是在造型上變得運動罷了。但奕炫不一樣,是真的有在專門做運動化的調校同時又考慮到了家庭用戶的需求,這就是用心的體現。
而且有一點一直沒說,奕炫是風神旗下第一款來自CMP全球化平台的産品,CMP作為東風汽車與PSA集團曆時四年打造出的中小型車平台,無疑是先進且完善的,但我認為除了這些以外,它還賦予了奕炫一個名分,它是風神第一個脫胎自CMP的孩子,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現在說它是風神的門面未免有點言之過早,至少對于這次所試駕到的非量産車型是這樣的,它還存在着許多的不完美。但如果說奕炫有很大潛力能成為東風風神的"門面"車型,這一點都不過分。
圖/文 編輯蘇紹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