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人人都會有,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這本身沒有錯,它告訴人們不必要太擔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焦慮都不需要重視!
忽略持續存在的、過分擔憂的焦慮情緒,會導緻焦慮症狀加重甚至會發展成焦慮症,給人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為了進一步帶大家了解焦慮,我們将關于焦慮常見的誤解整理如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誤區一
焦慮情緒=焦慮症=“矯情”
小張剛參加工作,本該充滿活力、激情滿滿的拼事業,可是最近她感覺心煩的厲害,不想上班,打不起精神,整個人狀态很差,總會怕自己做錯事情,身體也不舒服,心慌、頭暈、頭痛胸悶,不知道是怎麼了?小張很是擔心,就去醫院檢查,但是檢查過身體沒有什麼毛病,小張很是擔心,怕自己得了什麼怪病。當小張把這些不适告訴公司領導和同事時,大家都說她矯情。
“我們常說的焦慮症是指一種以缺乏明确對象和具體内容的提心吊膽、緊張不安為主的情緒反應,還會伴有身體不适等症狀,比如,坐立不安、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病人因難以忍受又無法解脫而感到痛苦。”
專家表示:其實每個人遇到不順時可能都會出現焦慮的情緒反應,适當的焦慮也并不一定都是壞事,它可以提高警覺性避免危險。但是焦慮症并不是簡單的不安、煩躁的情緒反應,它不隻是影響我們的心情。焦慮症的不良情緒持續時間一般大于6個月,個人會有明顯的痛苦感受,并會明顯降低個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效率。
目前,焦慮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與遺傳因素、個性特征、認知過程、不良生活事件、軀體疾病等有關系,患病的人感到痛苦不堪,絕不是“矯情”或“閑出來的”。
誤區二
焦慮症是胡思亂想出來的,不想就會好
38歲的胡女士是家裡的頂梁柱,離異的她獨自帶着女兒和父母生活。自從幾個月前母親因病去世後,胡女士的身體就開始出現諸多異常,身上到處疼痛,頭痛、胸痛、背痛……哪哪都不舒服,全身乏力,做了胃鏡、CT、彩超、血液化驗等很多檢查,也查不出來什麼毛病,胡女士一度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疑難雜症、不治之症,睡不着也吃不下,活也幹不了。
兜兜轉轉看了好多醫生,結果竟然是焦慮症。胡女士和家人剛開始還不願相信,以為“焦慮症”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毛病”,自己是真難受,怎麼可能得這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毛病”呢?再說,如果真是自己心裡想的,那自己不想了不就好了?
專家表示:焦慮症是一種疾病,不是靠自己不去想就能好的。如果自己能放松心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和睦、社會支持系統良好,當然更有利于恢複,但在疾病的急性期,還是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需要通過專業的評估和規範的治療。
誤區三
感覺好了就不要吃藥了
57歲的關先生是一名焦慮症患者,治療幾周後明顯好轉。但是關先生的老伴一直不理解他,覺得他沒事,藥吃多了也不好,而且關先生的兒女也這樣認為,沒辦法的關先生也被動搖了,就在家人的勸說下停了藥,結果僅僅過了2周,關先生的症狀就嚴重了,而且這次的症狀比上次更為嚴重。
專家提醒:焦慮症屬于慢性疾病,治療用藥需要經曆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三個階段,一般在病情明顯好轉以後還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進行鞏固和維持。焦慮症易反複,不能感覺好了就可以自行停藥、不按期複診,導緻病期延長。
溫馨提醒:焦慮症是目前比較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可以采取藥物、心理、物理等綜合性方法治療,大家不必過度擔憂。建議大家平時要注意心态上的放松,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積極鍛煉身體,保證睡眠,飲食得當。注:點擊進行免費“心理測評”,在線解答您的心理困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