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自然界的信使,世間的萬物都離不開風。風者,八風是也,成語有“八面來風”。風是氣體的流動,是天地間的變幻,是植物交配的媒介。宇宙洪荒,風是最偉大的造物。《說文解字》載:“風,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阊阖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可見,古人認為風在自然界起到變更節氣的作用,風生則蟲動,萬物複蘇。又因為春天草木複蘇,大地覺醒,故把“風”作為春天的主氣。在五行理論中,把四季與五行相配,其中與春季相配的是“木”,又因為肝主木,所以有肝為風木之說。
風既然是天地之氣,就會不斷變化、消長,而且不隻在春季,其他季節也會有“風”,當“風”變化非常強烈,甚至超過這個季節本身的主氣時,就會緻病,這時的“風”就成為緻病的因素,稱為風邪。風從八方來,方向、強弱變化不定。中醫學認為,風性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所以凡是具有動搖不定的特征的病證都認為與“風”有關,比如眩暈、振顫、抽搐、角弓反張等症狀都屬于風證。後來還認為,不僅自然界有“風”,人體内也存在“風”,這就是肝風。既然肝為風木,當肝陰不足時,肝陽就會化風,肝風内動是很危險的,輕者頭暈目眩,重則昏仆不省人事,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中風”。
所以“風”證也是中醫臨床較多見的病證,許多疾病也都有“風”的特征,因此有“風為百病之長”的說法。許多疾病都用相關的名稱加上“風”來命名,比如以動物形态命名的有鶴膝風、鵝掌風,與農業相關命名的有草鞋風,以症狀命名的有雷頭風、搖頭風,以部位命名的有正頭風、偏頭風、陰囊風等,以特征命名的有厲風、癱風等,以顔色命名的有赤遊風、白癜風等,多種多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些疾病都與風邪緻病有關。
《冷廬醫話》記載,清代名醫崔默庵有一次治療一個新婚的少年,頭面忽然浮腫,眼睛腫得睜不開。默庵仔細診查,從脈象、飲食、大小便各方面都沒有發現端倪,百思不得其解。因為路途遙遠,他就在病床前吃起飯來,少年費力地把眼睛睜開看着,默庵就問:“想吃飯嗎?”病人回答說:“很想吃啊,但是前面幾位醫生都不準吃飯。”默庵就說:“這個病為什麼要禁食呢?”他立刻讓人給他拿飯吃,少年吃得很開心。默庵看着,心裡更奇怪,不明白病因在哪。他思考許久,忽然發現房間裡的家具都是新的,油漆的味道非常大,忽然醒悟,立刻把病人換到另外沒有新家具的房間,用生螃蟹搗碎敷在病人的臉上身上,過一兩天,病人就完全康複了。這個病證就是中醫古代文獻所稱的風㾦㿔,亦即西醫的荨麻疹。這裡的“風”并非自然界具體之風,而是一種“氣”,這個案例裡就是“漆氣”,因為其病情符合風邪緻病的“起病迅速,變化多端”的特點,所以把這類病證也稱為“風”。現在中醫學還習慣把病人身上迅速生成的一個個腫塊稱為“風疹團”。
本文選自《字緣中醫》
主編:任宏麗 彭衛華
副主編:薛輝 顔彥
( 陵遊 半夏 忘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