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榆林筋餅是黑龍江省綏靖市蘭西縣的特色産品。筋餅又薄又韌和春餅類似,金黃透亮,飄着面香和香油。吃筋餅不講究時節,卷菜可以是各式各樣的,隻要你能想到都可以卷在裡面。圓蔥、甜面醬、香椿炒雞蛋、土豆絲、香辣肉絲、魚香肉絲、掐豆芽、熏肉、香菜、豬頭肉等等。
榆林筋餅(網絡圖)
制作方法:
原料:面粉1.1千克、豆油250克、精鹽20克、花椒面少許。
步驟:1、将1千克面粉倒在案闆上,加475克溫水、10克鹽和成比油餅稍硬一些的面團,饧15分鐘。2、将100克面放在碗内,加10克精鹽、花椒面和150克豆油拌成軟酥備用。3、将饧好的面團,搓成條,揪成250克一個的面劑,稍按,用油杖子擀成長33厘米、13厘米寬的薄片,把軟油酥均勻抹上。然後兩手拿住上端橫頭,一反一正地反複折疊到頭為止,抻長。從左向右翻過來面朝上,再從左向右盤起餅劑呈草帽狀,饧10分鐘。4、把餅劑翻過來,稍按,用油擀面杖擀成直徑約46厘米的圓餅即成。5、把平鍋燒七至八成熱時,先刷一層油,把餅用油杖子托下平鍋先“搶面”,後找火,可用兩手掌推轉,見餅兩面出金黃色、呈丁字形花時即熟。用鏟刀鏟出,一切五半,上桌即可。
起源發展:
榆林筋餅,起源于北宋年間。據說,當時宋徽欽二帝被擄到北方後關押在五國城内,多日茶飯不進,命懸一線。一位随從精通面食技藝,便精心制作了一張透亮的薄餅,中間加了些雞肉絲和蔥絲等,勸主公食下,誰知二帝吃後食欲大開,連連稱好。後傳到民間經不斷揣摩演變,形成餅似圓月薄如蟬翼且筋性十足柔軟可口的經典美食。
清同治初期,小榆樹筋餅就已遠近聞名。凡有人路過此地,聞香下馬,更有美食愛好者專程前來覓香,都要飽飽吃上一頓,分外滿意。早年最出名的筋餅王,當數闫七筋餅,烙的筋餅有農家蓋簾子那麼大,都是一個尺寸,厚薄相當。在那個松北平原還很荒涼的年月,數九寒冬,寒氣逼人。過路人一身霜雪鑽進餅店來,鋪開大筋餅,卷上熱乎乎的驢馬爛、肘子肉或者豬頭肉,對上大碗清湯,美美地吃上,不但是管了餓,也解了饞,那是吃得滿口香啊,頓時渾身就暖和起來,這份享用真是難以言表。朝廷派往蔔奎(今齊齊哈爾市)騎馬辦事的欽差大臣經過小榆樹,也要跑進店來特意嘗嘗這兒的筋餅,一路上還不住地誇贊小榆樹筋餅如何好吃。返回時再好好飽餐一頓,還得大大方方打包帶回朝庭。
實際上,榆林筋餅,是清初小榆樹移民滿族人發明的。那時糧食還較為缺少,很多人食不果腹,白面、豆油之類的“細糧”更是金貴,隻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一點點。為了節省油、面,一些善于調劑生活的家庭主婦總是把餅盡量烙薄,并想出了一個用薄餅卷菜吃的好主意。這種既節約又體面的烙餅吃的方法,很快得到了人們的贊譽和認可,并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于是,松軟、超薄、透明、筋到的北方薄餅,成為小榆樹飯館裡的特色主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