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怎樣栽培收獲更多?馬鈴薯的形态特征與它的經濟性狀是密不可分的一棵馬鈴薯由根、莖(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塊莖)、葉、花和果實等組成,今天我們來一起詳細了解一下馬鈴薯,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馬鈴薯怎樣栽培收獲更多?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馬鈴薯的形态特征與它的經濟性狀是密不可分的。一棵馬鈴薯由根、莖(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塊莖)、葉、花和果實等組成,今天我們來一起詳細了解一下馬鈴薯。
馬鈴薯:根馬鈴薯的根是吸收營養和水分的器官,同時還有固定植株的作用。不同繁殖材料所長出的根不一樣。用薯塊進行無性繁殖生的根,呈須根狀态,稱為須根系;而用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生長的根,有主根和側根的分别,稱為直根系。生産上一般是用薯塊種植,因此重點談一下須根系。須根系分為兩類。一類是初生長芽的基部靠種薯處,在3~4節上密集長出的不定根,叫做芽眼根。它們生長得早,分枝能力強,分布廣,是馬鈴薯的主體根系。雖然是先出芽後生根,但根比芽長得快,在薯苗出土前就能形成大量的根群,靠這些根的根毛吸收養分和水分。
另一類是在地下莖的中上部節上長出的不定根,叫做匍匐根。有的在幼苗出土前就生成了,也有的在幼苗生長過程中培土後陸續生長出來。匍匐根都在土壤表層,很短并很少有分枝,但吸收磷素的能力很強,并能在很短時間内把吸收的磷素輸送到地上部的莖葉中去。馬鈴薯的根系是白色的,老化時變為淺褐色。大量根系斜着向下,大部在30厘米左右的表層。一般早熟品種的根比晚熟品種的根長勢弱,數量少,入土淺。馬鈴薯根系的多少和強弱,直接關系着植株是否生長得健壯繁茂,對薯塊的産量和質量都有直接的影響。根系生長狀況如何,除不同品種不一樣外,栽培條件是決定的關鍵。土地條件好,土層深厚,土質疏松,翻得深耙得細,通氣透氣好,墒情及地溫适宜,有利于根系的發育;加強管理,配合深種深培土,及時中耕松土,增施磷肥等措施,也都能促進根系的發育,尤其是對匍匐根的形成和生長特别有利。
馬鈴薯:莖
馬鈴薯的莖,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和不相同的作用,分為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和塊莖4種。
(1)地上莖
馬鈴薯地上莖的作用,一是支撐植株上的分枝和葉片;更重要的是把根系吸收來的無機營養物質和水分,運送到葉片裡,再把葉片光合作用制造成的有機營養物質,向下運輸到塊莖中。從地面向上的主幹和分枝,統稱為地上莖。它是由種薯芽眼萌發的幼芽發育成的枝條。其高度一般是30~100厘米,早熟品種的地上莖比晚熟品種的矮。在栽培品種中,一般地上莖都是直立型或半直立型,很少見到匍匐型,隻是在生長後期,因莖稈長高而會出現蔓狀傾倒。莖上節間明顯,但節間長短與品種、種植密度、氮肥用量及光照有關。莖的顔色多為綠色,也有的品種在綠色中帶有紫色和褐色。
(2)地下莖
地下莖是種薯發芽生長的枝條埋在土裡的部分,下部白色,靠近地表處稍有綠色或褐色,老時多變為褐色。它的身上着生根系(芽眼根和匍匐根)、匍匐莖和塊莖。地下莖節間非常短,一般有6~8個節,在節上長有匍匐根和匍匐莖。地下莖長度因播種深度和生長期培土厚度的不同而有不同。一般10厘米左右。如果播種深度和培土厚度增加,地下莖的長度也随着增加。
(3)匍匐莖馬鈴薯的匍匐莖是生長塊莖的地方,它的尖端膨大就長成了塊莖。葉子制造的有機物質通過匍匐莖輸送到塊莖裡,可以把匍匐莖比喻成胎兒的臍帶。匍匐莖是由地下莖的節上腋芽長成的,實際是莖在土壤裡的分枝,所以也有人管它叫匍匐枝。一般是白色,在地下土壤表層水平方向生長。早熟品種當幼苗長到5~7片葉時,晚熟品種當幼苗長到8~10片葉時,地下莖節就開始生長匍匐莖了。匍匐莖的長度一般為3~10厘米。匍匐莖短的結薯集中,過長的結薯分散。它的長短因品種不同而不同,早熟品種的匍匐莖短于晚熟品種的匍匐莖。一般1個主莖上能長出4~8個匍甸莖.如果種得淺,坑太小,培土薄,或者土壤濕度大,它就會露出地面,長出葉片,變成普通分枝,農民把這種現象叫做“竄箭”。出現這種現象就會減少結薯個數,影響産量。因此,探種深培土能保證地下莖的長度和節數,為匍匐莖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長出足夠數量的匍匐莖,以增加有效塊莖的數量。(4)塊莖
馬鈴薯的塊莖就是通常所說的薯塊。它是馬鈴薯的營養器官,葉片所制造的有機營養物質,絕大部分都貯藏在塊莖裡。它是貯存營養物質的“倉庫”,我們種植馬鈴薯的最終目标就是要收獲高産量的塊莖。同時塊莖又能以無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後代,所以人們在生産上使用塊莖作為播種材料,把用作播種的塊莖叫做種薯。這是馬鈴薯與禾谷類作物用種子播種大不相同的地方。
馬鈴薯的塊莖,是由匍匐莖尖端膨大形成的一個短縮而肥大的變态莖,具有地上莖的各種特征。但塊莖沒有葉綠體,表皮有白、黃、肇、褐等不同顔色。皮裡邊是薯肉,營養物質就貯存在這裡,薯肉因品種不同而有白色或黃色之分。塊莖上有芽眼,相當于地上莖節上的腋芽,芽眼由芽眉和1個主芽及兩個以上副芽組成,主芽和副芽在滿足其生長條件時就萌發,長成新的植株。芽眉是退化小葉殘留的痕迹,不同品種的芽眉也不同。芽跟的顔色有的和表皮相同,有的不同。不同品種的芽眼,有深淺并凸凹的區别。塊莖形狀不一,有圓形、扁圓形、卵形、橢圓形和長形等。塊莖有頭尾之分,與匍匐莖連接的一頭是尾部,也叫臍部;
另一頭是頭部,也叫頂部。頂部是匍匐莖的生長點部位,芽眼較密。最頂部的一個芽眼較大,裡邊能長出的芽也較多,叫做頂芽。頂芽萌發後,生得壯,長勢旺,這種現象叫頂端優勢。塊莖側面芽眼中長出的芽叫側芽,尾部的芽眼較稀,所長出的芽叫尾芽,它們的長勢都弱于頂芽。塊莖表皮有許多皮孔,這是與外界交換氣體的,也就是呼吸的孔道,名叫氣孔。如果土壤疏松透氣,幹濕适宜,皮孔緊閉。所長塊莖的表面就光滑;如果土壤粘濕、闆結,透氣性差,所長塊莖的皮空孔就張大并突出,形成小斑點。這雖對質量沒有影響,但為病菌的侵入開了方便之門。
馬鈴薯:葉
馬鈴薯的葉子和其他綠色植物的葉子一樣,它的葉綠體吸收陽光,把根吸收來的營養和水分,以及葉片本身在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制造成富有能量的有機物質(糖、澱粉及蛋白質、脂肪等),同時釋放出氧氣。這些有機物質,通過地上莖、地下莖、匍匐莖,被輸送到塊莖中貯藏起來,供應根、莖、葉、花等生長時應用。所以葉子如同動物的胃一樣,把攝取的食物進行消化吸收。葉子是馬鈴薯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的主要器官,是形成産量的活躍部位。因此在生産過程中,要千方百計地使植株生長一定數量的葉子,以形成足夠規模的有機物質的制造工廠,才能源源不斷地制出營養物質,保證塊莖幹物質的積累,使生産獲得豐收。同時還必須注意注童保護葉片,使其健康生長,防止因病害或蟲害損傷葉片,減少葉面積。當然也不是葉面積越多越好。如果葉子過密,相互遮掩,降低了光的吸收,也會影響光合效果,降低産量。
馬鈴薯的第一、第二個初生葉片是單葉,葉緣完整、平滑。以後生長的葉子是不完全複葉和複葉,葉片着生在複葉的葉軸上(也叫中肋),頂端一片小葉,葉片大于其他小葉,叫頂小葉;其餘小葉都對生在複葉葉軸上,一般有3—4對,叫側小葉,整個葉子呈羽毛狀,叫羽狀複葉。在側生小葉葉柄上,還長着數量不等的小型葉片,叫小裂葉,複葉葉柄基部與地上莖連接處有一對小葉,名叫托葉。不同品種馬鈴薯的葉子;其生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可以作為區别品種的标志。
馬鈴薯葉片的生長過程,分為上升期、穩定期和衰落期。據專家研究表明,在葉片衰落期,部分葉片枯黃,但大部分葉片繼續進行光合作用,雖然葉面積減少了,可田間透光條件改善了,再加上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更有利于有機物質的合成和積累,因此這個時期是塊莖産量形成的重要階段。所以,在這個時期防止葉片早衰,盡量多地保持綠色葉片,對增産有重要作用。馬鈴薯:花
馬鈴薯的花,既是馬鈴薯進行有性繁殖的器官,又是鑒别馬鈴薯品種的一個明顯依據,也是進行人工雜交育種的惟一部位。
馬鈴薯的花序是聚傘型花序。花序主幹叫花序總梗,也叫花序軸,它着生在地上主莖和分枝最頂端的葉腋和葉柱上。在花序軸及分枝、花柄的長短,小苞葉的有無等方面,不同品種的馬鈴薯是各有區别的。花冠是五瓣連接輪狀,有外重瓣、内重瓣之分;不同品種的馬鈴薯花冠顔色不同,有白、淺紅、淺粉、淺紫、紫、藍等色。花冠中心有5個雄蕊圍着1個雌蕊,罐蕊的花柱長短與品種有關。馬鈴薯花冠與雄蕊的顔色、雌蕊花柱的長短及直立或彎曲狀态、柱頭的形狀等,都是區别馬鈴薯品種的主要标志。
馬鈴薯花的開放,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它們都是白天開放,從上午5—7時開始:傍晚和夜間閉合,一般在下午5~7時開始,到第二天再開。每朵花開放3~5天就落廠。如遇陰天,馬钤薯花則開得晚,閉合得早。有的品種對光照和溫度敏感,如光照溫度發生變化就不開花。特别是北方品種調到南方,往往見不到開花,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馬鈴薯不開花并不影響地下塊莖的生長。對生産來講,這并不是壞事,因為它減少了營養的消耗。有的品種花多果實多,會大量消耗營養,因此在生産上要采取摘蕾、摘花的措施,以确保增産馬鈴薯:果實
馬鈴薯的果實及其種子,是馬鈴薯進行有性繁殖的惟一特有器官。果實裡的種子叫做實生種子,用實生種子種出的幼苗叫實生苗,結的塊莖叫實生薯。因為實生種子在有性生殖過程中,能排除一些病毒,所以在有保護措施的條件下,用實生種子繼代繁殖的種薯可以不帶病毒。近年來,利用實生種子生産種薯,已成為防止馬鈴薯退化的一項有效技術措施。
如果在馬鐘薯開花時進行人工雜交,可以在果實裡得到人工雜交的種子,再經過多次選育可獲得新的品種。分離較小的雜交組合,也可以直接用于種薯繁殖,再進行大田生産。馬鈴薯的果實是開花授粉後由子房膨大而形成的漿果。漿果有圓形、橢圓形等形狀,皮綠色。褐色或紫色,裡面有100~250粒種子。坐果1個多月後,果皮由綠色變成黃白色或白色。果實由硬變軟,就成熟了。裡面的種子很小,千粒重隻有0.3~0.6克。種子的休眠期很長,一般長達6個月。實生種子發芽緩慢,頂土能力弱,出苗後根系細弱,葉子很少,3~4片葉前生長常緩慢。所以,利用實生種子種植時必須認真搞好催芽,并要精細整地。也可在苗床育苗後再移栽定植到田裡,并加強苗期管理,才能獲得種薯。
馬鈴薯是茄科茄屬植物,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等形,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棱形,有毛。奇數羽狀複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多用塊莖繁殖。性喜冷涼高燥,對土壤适應性較強,但以疏松肥沃的砂質土為佳。在中國各地,馬鈴薯的稱呼又有不同,東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廣東及香港稱之為薯仔。馬鈴薯植株馬鈴薯植株馬鈴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類主食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主要食用其地下塊莖。在全世界廣泛種植,并被培養出了數千個品種。對土壤的适應性很強,但對氣候要求涼、冷、燥,在濕熱地區雖然也能生長,不過一代以後品種就會退化,需要經常從寒冷地區引進新的馬鈴薯種。
轉自老田微農技(nongji10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