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有考生的家長們此刻應該比學生還緊張吧。每到高考前,總會有一些家長替自己的孩子着急,恨不得能替他們考試,真有那着急瘋了的,就會跑去拜各種神仙,祈求保佑。
2016年6月5日,賽武當泰山觀舉行中考高考祈福法會,恭請文昌帝君下界凡塵,為考生祈福。
要說這“考前祈福”,确實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但是古人拜的神仙都有哪些?寓意究竟如何?恐怕很多家長并不知道,隻是盲目跟風吧。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也稱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間信仰而形成的主宰科舉、功名、祿位的俗神。據《宗教大辭典》介紹:“文昌帝君:道教神名。相傳為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士子之守護神。該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追本溯源,文昌帝君應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結合而産生之神。”
文昌帝君畫像
有意思的是,文昌帝君發展到隋唐時,竟然跟另外一尊神合二為一了,這尊神就是四川的梓潼神。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二上,記載着梓潼縣有個善闆祠,祠中祀一雷神張垩子,故又叫垩子祠。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梓潼”條下,說“售州張垩子神乃五丁拔蛇之所”。或說張垩子養蛇,垩子祠是他養蛇的地方。時人為其立祠,供奉張垩子神。民間傳說四川梓潼的文昌廟與最早的善闆祠、垩子祠有關系,認為是各地文昌廟的祖廟。實際張惡子,一名亞子、垩子,曆史上實有其入,他是晉朝時的官,在戰争中不幸戰死,因有戰功,後人為他立祠紀念,就是惡子祠。祠建在梓潼七曲山上,民間俗稱梓潼神。這些在《事物紀原》和《夷堅甲志》中都曾提及。
安史之亂以後,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投靠這位地方保護神,張垩子立于萬裡橋上迎接,唐玄宗便封他為左丞相。一百七十年以後,唐僖宗因避内亂入蜀,張垩子神顯靈給以幫助,僖宗就封他為“濟順王”。後來,宋朝鹹平年間,四川地方叛亂,王師發兵征讨,忽然聽到有人高呼:“梓潼神遣我來!”王師借着梓潼神的功能,收複城池,平定了叛亂。這件奇聞傳遍四川。鹹平四年( 1001),宋真宗追封張垩子為“英顯王”。這些在《事物紀原》卷七中有記載,稱梓潼神張垩子在一個地方的顯靈應驗,因而赢礙了民間的信仰,張垩子也就成了著名的地方保護神。因他生在蜀地梓潼縣,故又稱他為梓潼君。
後來在宋人葉夢德《崖下放言》中記載的故事中,将梓潼神完全納入了主管功名利祿的文昌神系列,而且由地方神一躍而成為全國的大神,自此梓潼神與文昌神合二為一。所以宋代以後祭祀的文昌神,不再是單一專指職掌科舉功名的文曲星神,而是包含了梓潼神在内。宋元時盛科舉,筆記小說中記載梓潼神顯靈的事不少,因此北宋時他有“聖文仁武考德聖烈王”封号,南宋建炎以來他又另封“仁文聖武孝德忠文王”,到元代仁宗延祜年間,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統管起人世的功名利祿,成為全國共祀的尊神。
揚州文昌閣。出于對文昌帝君的崇拜,各地興起建立祭祀文昌帝君的場所——文昌閣
宋元時代,文昌帝君已從地方神向科舉神演變,盡管在明弘洽及清康熙、雍正年間,政府曾下令禁祀文昌,但海内崇奉不衰。至嘉慶六年(1801年),嘉慶皇帝特命重修京師地安門外文昌帝君廟以後,天下州縣幾乎處處建文昌宮,“今文昌之祀遍天下,隆重幾與文廟等。”到清代,為文昌帝君誕辰二月初三已成為一個節日,士人有文昌會的活動。
【魁星】
魁星本是一顆星辰的名字,即北鬥七星的第一星“天樞”。《說文解字》稱“魁,羹鬥也”,明代學者趙宦光解釋說,鬥首曰魁,所以魁引申為一切為首者。另謂魁星本名“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指的是北鬥星的前四星,即天樞、天璇、天玑、天權。東漢時期的緯書《孝經援神契》中說“奎主文章”,是故後世傳說奎宿是文章之府,主文運。
清人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雲,宋初發生了“五星聚奎”,即天空出現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連成一條直線的特殊天象,有人認為星空中的奎、婁,對應着地面上的魯地,孔子是魯人,所以這一現象預示着儒教的興起。這是史官的附會之詞,但也成為奎宿主文說法的來源。後來,奎訛變為魁,約定俗成了。
今天我們講“奪魁”或者“魁首”基本都是這個意思,也就是第一也即一切之首。
魁星既有第一的意味,又是掌管文運的星宿,因此曆來科舉考試士子對此也同樣頂禮膜拜。
明朝時,科舉考試實行“五經取士”。 每經所考取的頭一名稱之為“經魁”。在鄉試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須分别是其中一經的“經魁”,故又稱“五經魁”或“五經魁首”。此外,科舉考試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也稱作“魁甲”;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也稱作“魁解”,均是“第一”的意思。
西安碑林馬德昭《魁星點鬥圖》石刻
如何畫魁的形象,人們便拆解字形,魁星的形象是根據魁字字形想象出來的。早期圖繪的魁星神像,是畫一個如鬼的神靈用腳踢一隻鬥或抱一隻鬥,就是繪畫中常出現的魁星形象。還有一種魁星圖則畫一藍面赤發、手舞足蹈的鬼單足獨立于鳌頭之上,一手捧墨,一手執筆,另一隻腳踢出托起後面的北鬥,回首反顧,舉筆點之。這是象征着舉筆圈點題名金榜的士子姓名,取的是“魁星點鬥,獨占鳌頭”的祥瑞,以寓應試獲中,榜上有名。
據清人洪亮吉《江北詩話》載,唐宋時皇帝宮殿台階正中石闆上雕有龍和鳌的圖像,科舉考中的進士要到宮殿台階下迎榜,按規定狀元要站在鳌頭之處,因此中狀元也就是獨占鳌頭。西安碑林有清代馬德昭《魁星點鬥圖》石刻,此圖以儒家修養的标準“正心修身,克己複禮”八字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硯,右手執筆,一腳翹起托一“鬥”字,一腳立“鳌”上,取魁星點鬥獨占鳌頭之意。
由此說來,高考的考生們拜魁星還是對的,畢竟這尊神仙保的是考試成績,獲得第一獨占鳌頭,祿位并不在其職責範圍内。
在古代,魁星也是備受追捧的,無論是私塾還是官學,學院裡都供奉着魁星。家中有讀書人的,也在廳堂内供奉魁星,祈求文運降臨。宋代之後,魁星信仰大行于世,以魁星命名的樓閣遍布各地,多塑有魁星神像,供人們祭祀許願。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江西安義縣魁星閣、山西長治市魁星閣、上海浦東魁星閣等。
1900年前後的上海魁星閣
民間傳說農曆七月初七是魁星誕辰,閩東有俗,人丁興旺的大家庭會在夜晚舉行“拜魁”之儀。七月初七也是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因此男女分别開席,男拜魁星,女拜織女。
拜魁之前要先糊一個二尺多高的紙魁星像,将煮熟的公羊頭角上貼紅紙,祭于魁星像前。祭禮後,人們點燃鞭炮,焚燒成串紙錢,然後聚在一起用龍眼、榛子、花生三種果品投擲于桌面。每投一巡為一科,若某人面前正落下龍眼,便代表中了本科的狀元,若落下榛子,便代表中榜眼,而花生則代表中探花,三種果品都正落在面前,叫作“三元及第”,如果都落偏,就是落第了,可重複投擲,稱為“覆考”。
已取得“功名”者不再參加新一科,剩下的人繼續投擲。這個遊戲要玩到所有人都有了“功名”之後才停止,然後将紙魁星焚化,便告拜魁儀式結束。
【其他】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文昌帝君和魁星以外,古代科舉士子們拜的神仙還有很多。
比如文曲星。我們常聽說“文曲星下凡”,而這文曲星也是古代的一種星宿。文曲星是北鬥星君的一種性情,北鬥星君七種性情,文曲雅性,主文運。民間傳說中,将文曲星與文昌帝君經常混攪,實際上兩尊星宿還是有差别的。
文昌、文曲都是主管禮樂的星曜,常被相提并論。禮樂有喜喪之分,喜的方面是主喜慶、科甲和婚禮,喪的方面主喪禮。
文昌主管儀典,其象征意義大多是:科舉出仕,具有多種才華,喜愛文藝,側重于學術或理論方面的成就。
文曲則表現為辯智,其象征意義是:不由科舉起家,但仍然得到功名,具有多方面的才華,側重于技藝方面的成就。
當然文曲星發展到民間傳說中,基本已經成為一種指代,就是依靠功名從貧窮的人變成官員的形象,後來隻要是名臣特别是清廉忠義之臣都會說成是文曲星下凡,例如包拯、比幹等等。因此民間拜文曲星,除了是寄希望于可以高中進士以外,也是希望為官後可以做一個好官。
再比如關帝廟。因為關帝像往往手捧《春秋》而讀,也稱“文衡聖帝”,不僅會武功,而且會讀書。而北京城的關帝廟尤為著名,因為“京師門前關帝廟簽,夙稱奇驗。”(趙翼:《詹曝雜記》卷五)赴京應試的舉人往往在會試之後、發榜之前到北京正陽門前關帝廟抽簽問蔔。
曆代帝王廟中的關帝廟
台灣進士鄭用錫《北郭園詩文鈔稿本》于《感悟》詩後附記《正陽關聖帝簽詩》說:“京師正陽門聖帝簽詩,靈驗著于天下。餘于癸未春闱赴試,适有友人告餘到廟叩求簽詩,以蔔功名上進可否。因如命叩請,求得此簽。”在貢院中,考官往往也有祭拜關帝和文昌帝的儀式。
除此之外,還有拜文殊菩薩的。文殊菩薩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代表着智慧、文化、學業,位于衆菩薩之首。傳說中文殊菩薩剛出生就會說話,從小智商就遠超同齡人,這讓文殊菩薩成為智慧的代表,一些士子們路過五台山也都會因此拜一下文殊菩薩。
其實,拜神隻是尋求心理安慰,從古至今考試不管考什麼,還是要看個人實力的,拜神能起多大作用呢?不管你拜那一路的神仙,他老人家都不可能替您考試不是?所以,奉勸各位家長,還是平時多關心一下孩子的學業,好過考試前臨時抱佛腳。
參考資料:《科舉文化與科舉學 (上冊)》上海嘉定博物館,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隋唐道教與習俗》周波;《地域曆史人群研究:台灣進士》汪毅夫;《民俗神仙萬年曆 圖文珍藏版》 陳曉晖。
轉載請注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曆史(ybzjlishi)
訂閱我:一本正經說曆史(ybzjlish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