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人生中最無悔的回憶?告别青蔥校園,第一波00後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這些奔赴未來的年輕人,有着各自全然不同的人生規劃,在正式走向各自職業崗位的這段日子裡,他們選擇通過各種方式的曆練,來加速自己的成長對于鐘穎琳們來說,選擇前往墨脫支教,是一段特别的人生經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支教人生中最無悔的回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告别青蔥校園,第一波00後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這些奔赴未來的年輕人,有着各自全然不同的人生規劃,在正式走向各自職業崗位的這段日子裡,他們選擇通過各種方式的曆練,來加速自己的成長。對于鐘穎琳們來說,選擇前往墨脫支教,是一段特别的人生經曆。
“墨脫,我去過最遠的地方”
這個8月,在同學們紛紛走向各自工作崗位的時候,鐘穎琳剛剛結束了在墨脫支教的任務回到佛山。“回來後有點不太習慣,好熱,墨脫氣候要舒适很多。”她笑說。
墨脫,距佛山千裡之遠,被譽為“蓮花秘境”。佛山作為對口援建墨脫的城市,每年都會組織選派一批支教老師前往墨脫支教。2020年11月11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與西藏林芝市墨脫縣人民政府簽訂協議,共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進一步推動科教援建,實現高校人才培養和受援地教育内涵式發展的雙赢。其中,就包括了每年定期選派優秀學子前往墨脫支教,貢獻青春力量。
至今,佛科院已派出三批次共17名優秀學子,鐘穎琳正是第三批支教隊伍的成員之一。身為佛科院漢語言文學2018級的學生,鐘穎琳到墨脫後,成為了格當鄉小學的一名鄉村教師。在這個隻有110多名學生的小學裡,她身兼數職,教一年級、三年級還有四年級的兩個班,英語、科學,甚至還有體育……每天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鐘穎琳剛完成在墨脫縣格當鄉小學支教任務,圖為她與學生合照。
直到今年三月,鐘穎琳出門最遠也隻到過貴州。對于一個22歲的城市女孩來說,她的進藏之路艱辛,但又充滿新奇。她與另外7位支教同學,是在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中降落到林芝機場的,然後坐五六個小時車前往波密,住了一宿後,第二天又坐了三個多小時車才終于到達墨脫。
“這是我去過最遠的地方”她說。佛山來的姑娘第一次進入“秘境”,盡管山高路遠,不斷的高反嘔吐,但一路的風景是從未見過的,“在痛苦中開心着”。“特别是那堆積得比車還高的白雪,讓我們這些從廣東來的孩子興奮不已。”鐘穎琳說,在嘎隆拉隧道前面的白雪堆得像圍牆這麼高,實在是太壯觀了。
從離海最近的地方來到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另一位支教女孩餘曉妮是在去年8月獨自進藏的。因為疫情隔離的原因,她錯過了第二批進藏支教集體出發的時間,經派墨公路進入墨脫,沿途的風景沒有白雪皚皚,隻有郁郁蔥蔥的森林。
餘曉妮。/佛山日報見習記者林楊攝
“出發前往墨脫之前,我已在網上詳細搜索過相關信息,真的跟網上的圖片一樣,是那麼的美!走一條路就能到體驗四季。”餘曉妮說,墨脫的樹木比南方都高大,很多都叫不出名字。每走一段都能看到不同樹種。碰到那些色彩豔麗的藏房,她總是忍不住拍下照片與家人朋友分享。
與餘曉妮同批進藏的還有何永煜,他被安排到了幫辛鄉小學支教。位于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幫辛鄉,一邊靠懸崖,一邊靠江河,風景美得出奇。但何永煜抵達那一夜下車的一刹那什麼也沒看到,“四周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
“我在廣州出生,在佛山上學,習慣了城市夜晚的熱鬧,沒想到這裡夜晚是如此靜谧。”何永煜後來了解後才知道,幫辛鄉隻有1000多居民,人煙稀少。鄉裡的小學也隻有150多名學生,一個年級隻有一個班級。
他們眼中的鄉村教育
同樣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18級的學生,古家輝決定,畢業後先不找工作,而是加入鄉村教師計劃,先去梅州鄉村支教一年,“作為一名農村孩子,我對鄉村教育有切身體會。”
古家輝。/佛山日報見習記者林楊攝
“我來自梅州鄉村,一直在那裡生活到小學二年級,才跟着在外打工的父母到江門鶴山生活。”這次回鄉支教,古家輝希望自己能夠幹出一些成績。在選擇成為支教老師之前,古家輝曾經聽過學長們在講座中分享支教經曆,其中有一句話深深觸動到了他:“用一年時間做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
他決定去實踐這句話。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古家輝在南海實驗學校桂外校區實習,即将到梅州支教。
回憶起兒時剛到城市讀書時與同學的差距,古家輝說,當時很多知識他沒學過,甚至沒聽過,後面要靠加倍努力才能趕上大家腳步,所以,希望自己能将城市比較領先的教育理念帶到鄉村。
在他看來,00後成為老師可能會有更多新奇的想法,會在課堂上采用更多多媒體手段,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另外還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帶着孩子們到戶外開展體驗式的學習。
考慮到鄉村孩子不少屬于留守兒童,普遍缺乏父母關心,古家輝說他将會在支教過程中更注重個性化的輔導,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關愛。
和古家輝的體驗不一樣,鐘穎琳、餘曉妮、何永煜作為城市孩子到墨脫後,可以說是遇見從未見過的鄉村教育。
何永煜是在學校聽了兩三次佛山援藏幹部的模範、時任佛科院副校長許曉珠在墨脫的經曆後,就在心裡種下一顆支教種子,直到大四才終于等到了機會。在墨脫鄉村支教幾個月後,廣州仔何永煜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城鄉之間的差距。
“山裡的孩子,基礎比較差,成績不好畢業後就回家務農,沒有學習的目标。”何永煜産生強烈的同理心,希望引導他們積極向學,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何永煜時常讓孩子們看佛山、廣州等城市的視頻,了解山外的發展,并結合自己讀書和支教經曆,來激發孩子們上進心。
何永煜。/佛山日報見習記者林楊攝
餘曉妮更多地關注到學生們所處的鄉村教育環境。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上,墨脫鄉村家庭觀念普遍比較落後,對孩子教育方式大部分是放養型或是棍棒教育,對成績也不是特别看重,孩子們對學習也不夠上心。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鄉村師資力量非常緊缺,一個老師往往要兼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無論是老師數量還是教育質量明顯與城市有很大差距。
所以餘曉妮經常會利用家訪機會,多與學生家長溝通。“隻靠幾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希望能夠有更多年輕老師走進鄉村,接力去做好支教工作,一點一滴去改變當地教育環境,為當地孩子們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餘曉妮說。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餘曉妮在伽師縣中學給學生上課。
值得記住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半年的支教生活,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陪伴着這些年輕支教老師走過的人與事,是他們漫長人生旅途中最難以忘懷的一幕。
何永煜說,幫辛鄉小學老師有藏族、門巴族、侗族等等,與不同民族老師共事是一個很特别的經曆。“每個周末都有老師邀請我去他們家裡吃飯。”
而更多的感動,還來自于他們的學生。
“我教的五年級班裡有19個學生,剛開始隻有1個孩子英語考試及格,後來有五六個孩子及格。”回憶當時的情景,何永煜臉上滿是自豪。後來聽到一位老師說,他最喜歡的一個名叫格桑忘旺堆的門巴族學生期末考試英語考了80多分,他更是高興得難以言表。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何永煜被安排到了幫辛鄉小學支教,與學生們打成一片。
在一次晚飯後到操場散步時,何永煜留意到這個孩子籃球打得特别好。“我們成立了一支籃球隊,一來豐富學生課餘生活,二來讓學生多掌握一個特長,這個學生是裡面最有天賦的一個。”他說,課餘時間他還和其他同學到宿舍找我聊天,我會準備一些小零食,跟他們就像與自己弟弟妹妹一樣相處,“他們還特别喜歡我的電子産品”。
課上是師生,課下是朋友,這份情感彌足珍貴。
在何永煜結束支教生活要離開墨脫的時候,這些淳樸的學生流着眼淚、拉着他的手讓他“晚幾天走”,不停問他“幾時回來墨脫”……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何永煜被安排到了幫辛鄉小學支教,常常要兼顧不同學科教學工作,參與學校各種活動。
餘曉妮在最後一天與幾個學生爬了一次當地景點“天梯”。在她要踏上歸程的時候,幾位學生為她唱了一曲《天使的翅膀》,讓她感動不已……
半年時間讓一個人迅速成長。“隻要有一個學生變得更好,我這半年就沒白去墨脫。”何永煜感慨說,這段經曆讓我變成一個更有責任感的人。
“我到現在還經常回想半年的支教時光,讓我更加堅定以教師作為終身職業。”目前已入職深圳一所幼兒園當老師的餘曉妮說,自己不再是曾經那個莽撞的小女孩了。
對這幾位支教00後而言,“00後”不過是一個“标簽”,背後卻是無限可能。在他們身上沒有看到被标簽的任性與嬌氣,嘴上說“躺平”實際卻在暗自發力,朝着自己選定的人生目标前行。
文/佛山日報記者莫璇
視頻/佛山日報見習記者林楊 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莫璇制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