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改革開放40年的變遷

改革開放40年的變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21:58:18

改革開放40年的變遷(我所經曆的巨變)1

江時學 圖片來源:新華網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國改革開放已走過了40個年頭。回首往事,中國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

從填不飽肚子到減肥節食

40年前,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78年,中國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是156美元。與我們的人口規模相近的印度是204美元,比中國高出近50美元。

今天,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已接近9000美元,而印度還不足2000美元。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上許多權威機構認為,中國很快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大國。

40年前,還在大學求學的我,不能保證天天吃上一塊肉。那時的早飯就是一碗粥、一個饅頭和一分錢鹹菜。上完兩節課,肚子餓了,隻好泡一杯糖水充饑。而且,那時的糖是憑票供應的。

現在,我們終于不再為吃飯發愁,許多人甚至還在為減肥而節食。人們追求的不是吃飽,而是吃好。

40年前,人們出行的主要工具是公共汽車或自行車,而自行車是憑票供應的。城市之間的交通更不容易,因為火車票一票難求。我記得,有一次,為了在春節買到一張回老家探親的火車票,在北京站廣場露天排了一天隊,最後雖然買到了票,但在嚴寒中凍出了感冒。那時,從北京到上海的火車,快的是19個小時,慢的是24個小時以上。每次回家之路,都顯得那麼漫長難挨。

今天,汽車已不再是一種奢侈品,以至于堵車成了許多城市的“城市病”。全國的高速公路長度已有十多萬公裡,真可謂四通八達。北京到上海的複興号高鐵僅耗時4個半小時。飛機也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40年前,布料是定量供應的。一些外國記者在報道中國時常說,中國人穿的衣服顔色相同,款式相同,隻有人臉是不同的。确實,當時中國人追求的是如何穿暖。

而今天,服裝店随處可見,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外國時裝也應有盡有。人們追求的不是穿暖,而是穿得漂亮。在每一個大城市的街頭,年輕人身上的時裝,從款式到顔色,與國外毫無二緻。

我們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40年前,書刊報紙極少,“精神食糧”極度匮乏。因此,每當書店裡新到一批中外經典文學作品時,總能吸引許多人。書店裡出現排隊購書的場景,在那時是司空見慣的。我記得1980年初第一次到北京時看到,每天下午,郵局門前總有人排隊。走近一看,原來是在買報紙。

今天,中國人早已不必為買書或買報紙而排隊了。從外國名著到中國作家的小說,從多種多樣的學術著作到八小時以外的消遣讀物,大大小小的書店裡應有盡有。而且,閱讀方式也更加多元化。除直接在電腦和手機上閱讀外,還可以下載電子書,甚至還可以聽書。人們缺少的不是書刊報紙,而是用于閱讀和思考的時間。

改革開放40年的變遷(我所經曆的巨變)2

2018年5月17日,四川外國語大學鄭白玲副校長為江時學研究員頒發特聘教授聘書 圖片來源:四川外國語大學網站

40年前,除樣闆戲、“紅歌”和一些傳統的民歌以外,可以享受的音樂不多。因此,當我們在大學裡聽到鄧麗君的歌曲後,無不為之陶醉。盡管我們當時被告知,不能聽這位台灣歌手的“靡靡之音”。

今天,從交響樂到通俗音樂,從搖滾樂到民歌,從港台歌手到外國歌手,可謂應有盡有。欣賞音樂的工具和方式也多種多樣。鄧麗君時代的磁帶和卡式錄音機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保真組合音響、DVD光盤和藍牙播放器。音樂“發燒友”在大江南北不計其數。

40年前,即使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外國人也不多見。我上大學的那個年代,每次遇到外國人時,總會盯着他的臉和服飾,好像看到了什麼稀奇的怪物。在一些中小城市,甚至還有中國人圍觀外國人的情景。

今天,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據國家旅遊局統計,2017年,我國出境遊人數超過1.31億次,規模超過日本總人口。而在中國,即使在偏僻的地方,也能經常看到外國人。不少中國人可以用外語與外國人交談,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與外國人通婚的中國人也不計其數。

總之,與40年前相比,我們的生活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當年的我怎麼也沒想到的。

□江時學(上海大學特聘教授)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楊許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