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文學家,和父親曹操,兄長曹丕合稱“三曹”。謝靈運更是對曹植有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極高評價。《洛神賦》是曹植的代表作,也是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賦》寫的是曹植在洛水河畔遇到了傳說中的洛水女神并且和女神産生了一段人神之戀。對于水女神傾國傾城的容貌,《洛神賦》是這樣描寫的:“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同時文中抒發了自己對洛水女神的愛慕之情,《洛神賦》中寫到:“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以及由于人神殊途這段感情最終無疾而終,洛神最終怅然離去。《洛神賦》中寫到:“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
對于《洛神賦》的意義,不少人認為是曹植愛慕自己的嫂子甄氏而不得,假托洛神之名而撰寫,甚至有人認為《洛神賦》别名《感甄賦》,由此而杜撰了一個甄氏與曹植情投意合,但無奈嫁給了曹丕之後遭到陷害郁郁而終,曹植對甄氏一直追思難忘,因此寫了《洛神賦》來緬懷甄氏的故事。然而,《洛神賦》真的是曹植悼念自己嫂子甄氏的作品麼?下面我們來解析曹植《洛神賦》的真正意義。
一、表達報效國家,輔佐君王的宏願
《洛神賦》表面上寫的是和洛神相會,其實這是一種“香草美人”的隐喻,通過描寫自己和洛神相會,實則寄托了曹植希望報效國家,為君王效力的願望。香草美人的寫作手法首創自屈原,在屈原的《離騷》中,大篇幅地描寫杜若,香蘭等香草和自己與天上神女的邂逅,實則以此寄托希望找到了一個明君,并且以此隐喻自己的高尚品格,不願意和小人們同流合污的想法。何焯在《義門讀書記·文選》中評價《洛神賦》:“植既不得于君,因濟洛川作為此賦,托辭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具體可見《洛神賦》中“雖潛處于太陽,長寄心于君王。”一句,表面上寫的是洛神思念愛慕之人,實則是曹植本人借着洛神之口,表達希望輔佐自己的哥哥曹丕的願望。
早在李善認為《洛神賦》是“感甄”的說法提出來之後,就有不少同時代和後世的文學家提出了駁議。朱乾在《樂府正義》中就嚴詞批評了曹植愛慕甄氏的荒謬:“按《文選·洛神賦》注載子建感甄事,極為荒謬……然則《洛神》一賦,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離,托為神人永絕之詞,潛處太陰,寄心君王,貞女之死靡他,忠臣有死無貳之志,小說家附會“感甄”,李善不知而誤采之,不獨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後人之口。”魏文帝曹丕自從受禅即位,改年号為魏之後,對于曹氏宗親子弟就多有防範。尤其是曹操在世之時,曹植因為才思敏捷一直深得曹操喜愛,甚至曹操一度想把魏王世子之位讓曹植來當。在曹丕即位之後,曹植便長期受到打壓,在這樣一種曹丕嚴加防範的情況下,倘若曹植真的和自己的嫂子甄氏有什麼,曹植是不太可能在曹丕掌權之後還得以保留性命。
劉克莊在《後村先生大全集》中就表示了《洛神賦》“感甄”一說的牽強附會:“《洛神賦》,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後以實之。使果有之,當見誅于黃初之朝矣。”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也寫道:“蓋魏文性殘刻而薄宗支,子建遭讒謗而多哀懼,故形于詩者非一,而此亦其類也。首陳容色以表其才,次言性修以表其德,繼以狐疑為憂,終以交結為願,豈非詩人諷托之常言哉?不解注此賦者,何以闌入甄後一事,緻使忠愛之苦心,誣為禽獸之惡行,千古奇冤,莫大于此。”畢竟曾經對自己的地位造成很大威脅的弟弟居然還和自己妻子有染,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無法忍受的,且曹丕并不是一個懼内昏庸的君王,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植被問罪是必然的結果。但正史中并無曹植因為和甄氏有染的記載,因此所謂的“感甄”一說實在是不合實際的。《洛神賦》的主要意義是曹植寫給自己哥哥曹丕,表達希望輔助曹丕治國安民的宏願。
二、對于自己遭到曹丕猜忌的哀懼
《洛神賦》寫作于黃初三年,曹植進京述職返回自己封地的路上經過洛水河畔,此時曹丕即位,以罪名殺了曹植的密友丁儀、丁廙二人,曹植本人也被彈劾“醉酒悖慢,劫脅使者”,被貶為安鄉候。盡管遭到兄長曹丕的猜忌和貶谪,但曹植的報效國家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曹植自己在《與楊德祖書》中寫道:“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充分表達了曹植自己希望輔佐自己的兄長曹丕的願望。然而由于此前的魏王世子之争,曹植給身為長子的曹丕(曹昂已經去世)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這也就是由曹丕開始的曹魏曆代皇帝嚴格防範曹氏宗族,最後導緻主少國疑,大權旁落于司馬家族的埋下了隐患。
在曹丕即位後的曹植,雖則一再表明自己對曹丕的忠誠,作《上慶文帝受禅表》、《魏德論》以陳詞表明自己對曹丕的支持。但是由于在世子之争之中曹植對曹丕帶來了很大的威脅,盡管曹植在世子之争落敗,曹丕得以代漢掌權,但執掌大權的曹丕卻對于曹植殘餘的影響力仍舊相當忌憚。這從曹丕将曹植貶為安鄉候後,不久改封為鄄城侯,曹丕在位期間,曹植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遷徙封地,始終不能夠接觸權力政治中心就可以看出來。直到曹丕于黃初八年去世,其子魏明帝曹叡即位,曹植依然在被嚴加防範之中。曹植不斷上書陳言表達想報效國家的想法,卻依舊被曹叡打壓限制,這顯然是曹叡繼承了其父曹丕采取的防備措施的結果。《洛神賦》寫作中也蘊含了曹植在被兄長長期猜忌之中的憂懼。
三、抒發和曹丕的兄弟之情淡薄的哀傷
曹植和曹丕身為一母同胞的兄弟,在世子之争沒有開始之前,正史上并沒有他們兄弟不和睦的吉光片羽,也就意味着,在兩人沒有陷入政治旋渦前,曾經也是兄友弟恭的兩兄弟。但是,陷入世子之争之後,兩兄弟之前原本的親情就一去不複返了。曹植的《七步詩》中“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就以豆萁豆子為比喻,抒發了自己對和曹丕兄弟手足之情不複存在,隻剩下了猜忌和防範的惋惜沉痛的心情。
《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三國演義中也描摹了這一副兄逼弟曹植賦詩的場景,雖則曹丕逼迫曹植作詩的真僞性有待存疑,根據曹丕對弟弟的了解,不太可能通過這種戲谑的方式來為難曹植,且曹丕對自己的弟弟的才華是有了解的,沒有必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對待他。但是這也進一步表現了曹植和自己親哥哥曹丕,關系緊張的事實無疑。
在曹丕即位之後,曹植一直試圖修複這種兄弟之間的親情,具體可以從曹植寫給自己兄長曹丕的詩文中可以看出來。《七哀詩》中曹植以思婦自比,借着思婦的口吻,抒發了自己“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的思想,其中便隐含了希望兄長信任自己,恢複與兄長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的态度。可惜的是,由于世子之争給曹丕留下了太過深重的陰影,直到曹丕過世,曹植都一直處在兄長的嚴加防範之下,導緻了曹植終其一生遠離政治中心,難于施展自己的才華。《洛神賦》以洛神的口吻,含蓄地抒發了曹植對和曹丕的兄弟之情淡漠的憂傷。
總之,曹植的《洛神賦》以“香草美人”的手法,表達了報效國家,輔佐君王的宏願,對于自己遭到曹丕猜忌的哀懼,抒發了和曹丕的兄弟之情淡薄的哀傷。至于所謂了《洛神賦》是曹植緬懷自己嫂子甄氏的說法,甚至于曹植和甄氏兩情相悅,曹丕從中橫刀奪愛的傳說,其實也不過是後人出于才子佳人的臆想,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洛神賦》“感甄”一說,無疑是後人的牽強附會,并不具有曆史參考性。
參考文獻:《洛神賦》《義門讀書記·文選》《樂府正義》《後村先生大全集》《養一齋詩話》《與楊德祖書》《七步詩》《七哀詩》《世說新語·文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