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客居山西的顧炎武有心還鄉,啟程時卻因年老體弱,摔下馬背!臨終的昏迷中,他回憶平生:南明滅亡時他面對絕食殉國的嗣母,發下“誓不仕清”的誓言;他因“反清複明”身陷文字獄,卻因《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未成而不敢輕生;雖然自己堅持要做明朝遺民,卻将唯一的弟子送進清朝“博學鴻儒科”的考場;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顧炎武向少年康熙解讀生命叩問:“何謂亡國,何謂亡天下?”
顧炎武是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千燈鎮人,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及了25位中國傑出的思想家,其中就有顧炎武。顧炎武是昆山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昆曲發源于昆山,數百年淵遠流長。在如今的經濟強縣昆山,随着小昆班、曲社等文藝團體的興盛和專業昆劇院團的正式成立,昆曲煥發出新的光彩。昆曲是昆山一張極具辨識度的文化名片。
由昆山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江蘇省演藝集團和昆山當代昆劇院聯合出品的原創昆劇《顧炎武》是“昆曲”和“顧炎武”兩張昆山文化金名片的“合體”,旨在借由昆曲藝術向當代觀衆诠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内涵,無論是弘揚傳統文化,還是敬仰先賢思想,都具有積極作用和時代意義。名家創作、青年傳承,以老帶新、以老促新,同步創排“名家版”“青年版”。
“名家版”“青年版”同步創排,一方面填補了新生院團在創作上的短闆,讓青年演員全程參與整個創作過程,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緊緊圍繞“出戲出人”的總目标,希望通過“以戲帶功”,為昆山培養起一批舞台經驗豐富的從業者。 這也是昆山當代昆劇院在人才培養上的創新嘗試。昆曲的發展是一場任重道遠的接力跑,而接力棒已經傳到了青年一代人手裡,使命在身,“匹夫有責”的精神在戲裡,也該在戲外。
昆劇《顧炎武》是一出具有強烈中國文化氣派、博大人文情懷,充滿反省與哲思的抒情曆史昆劇,是将古典與現代有機融合,創造獨有的表現樣式與藝術特色。 戲裡戲外皆虔誠,昆山當代昆劇院用行動實踐着文化傳承“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精神指引,“百戲之祖”昆曲的恒久魅力,二者“合體”迸發出的浩蕩之情,願在您心頭留下深刻的印記。
(昆劇《顧炎武》現場劇照攝影:蔡成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