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秋的由來嗎?#月圓話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将到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你知道中秋的由來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月圓話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将到來。
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是一個象征團圓的節日,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祭月拜月、慶豐祈福、團圓歡聚……中秋節承載着人倫孝悌的血脈親情,寄托着國泰民安和社會和諧的美好願望,具有濃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從古至今,中秋節習俗傳承不息,并被賦予新的含義,強烈地體現着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價值取向,凝聚着共同的民族精神。
◆ 一個因月亮而生的節日
我國傳統文化對月亮情有獨鐘,月亮始終是柔和與光明的象征。人們在靜谧的夜晚與月亮對話,将月亮看作上天對人事的見證,認為月亮能夠帶來人生的幸福,這種人生與自然的和諧是國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節正是這樣一個因月亮而生的節日。早在遠古時代,當我們的祖先遙望浩瀚天空的一輪明月時,不免對于月中的奇妙影像産生一些神奇的聯想,進而形成許多關于月亮的神話,最著名的當屬“嫦娥奔月”神話。“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體,是人類以原始思維對月亮美好想象的結果。這一傳說廣泛流傳于民間,也直接促進了中秋這一歲時節日的形成,給節日籠罩上迷人而瑰麗的光彩,增添了濃郁的詩意。
不過,中秋節真正的源頭卻是我國古代的秋祀祭月。在農耕社會,農業的發展與季節、天氣密切相關。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為祈求五谷豐登,人們往往要祭祀土地神,春天播種時有“春祈”(春祀)習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報告豐收時就有“秋報”(秋祀)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語·周語》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記載。三國時期吳國史學家、經學家韋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儀式。由此可見,真正将秋與月對應的,是皇家祭祀典禮。秋分拜月、祭月的禮制,直接反映了中國文化對月亮的崇拜,也體現出中國曆法巧妙地把季節轉換與農事結合起來的智慧。
古老的中秋節祭月拜月習俗,實質上是人們敬奉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表達感恩祈福之情的表現。時至今日,我國不少地方和民族仍有中秋之夜祭拜月亮的傳統習俗,雖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在對月亮表達崇拜與敬畏,以獨特的儀式和虔誠的心态祈福這一本質上有異曲同工之處。
◆ 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
中秋賞月是自古至今普遍流行的節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時節,秋高氣爽,月光如水,人們沐浴在潔淨的月光中,獲得身心的愉悅。賞月是人與自然對話、溝通的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系協調的有效途徑。
據史料記載,魏晉之時,我國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唐代詩人李涉的《中秋夜君山台望月》有雲:“大堤花裡錦江前,詩酒同遊四十年。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見當天。”此詩是李涉遇赦自今湖北宜昌返回洛陽途中所寫,有劫後餘生的小欣喜,因此擡頭賞月,自是分外明亮。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全詩構思巧妙,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及至宋代,賞月習俗從文人雅士遍及民間百姓,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因此形成。北宋米芾的《中秋登樓望月》就描寫了當時中秋登樓望月的習俗:“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蘇轼的《水調歌頭》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其中,“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一句更是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賞月之餘,品嘗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号。有學者考證,月餅最早出現于北宋,主要為祭月儀式中供奉之用。南宋詞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南宋開始出現作為食品的月餅。元末明初,月餅開始被作為饋贈禮物和節令食品。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馀》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清以降,祭月活動已遍及全國,親友們互贈月餅、月果已成禮俗。清代詩人袁景瀾的《詠月餅詩》,“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迹。戚裡相饋遺,節物無容忽。皓月瑤池怨,碗中泛青光。玉食皆入口,此餅乃獨絕。沾巾銀絲透,舉頭相思愁。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詳細記述了制作月餅和中秋飲宴的情景。
中秋之夜賞月、玩月、吟詩、宴飲,既有聚會玩樂的世俗享受,又有天人合一的超脫體驗,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這種氛圍影響了整個社會,從而推動中秋節成為大衆化的節日。
賞月節俗在今天尤有意義。在明月當空的情境中,久居喧鬧都市的人們難得地享受着回歸自然的樂趣,而現代科技手段的加入,更是極大地創新了傳統中秋節活動的表達形式,使之具有更為突出的藝術魅力和吸引力。
◆ 團圓、共享是永恒的主題
團圓觀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圓滿是人們希冀的生活目标,是國人特别追求的一種人倫境界。象征團圓的中秋節及其節令食品月餅無疑是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在長期的民俗活動與文化傳承中,建構起人們以“家”為核心的團圓意識。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它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中秋是親人團聚的節日,親人的團聚有利于培養人們的家庭意識,而家庭意識則往往與義務、責任感密切相聯。尤其是在當代社會,我國人口處于大流動、大遷移的狀态,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熟悉的家鄉前往陌生的異地求學、務工,對家庭、家鄉的思念使他們産生一種強烈的團圓情感渴求。利用中秋節這一傳統節俗,有助于滿足人們的情感訴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進而實現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小家”之外,還有“大家”。家國團圓的願景是中國人愛家愛國的家國情懷的深層心理結構,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層心理依據,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種精神資源。
作為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産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秋節因其節俗豐富,貼近人民生活的本性,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已成為全球華人共享的傳統大節。同時,中秋節通過周期複現的形式,在傳承傳統文化中涵養家國情懷,也在不斷強化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因此,通過中秋這一時令節日,建構一個充滿親情、溫情的美好社會,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正是當今中秋節的重要功能之一。
總之,感恩自然、期盼團圓、追求和諧是人類文化永恒的主題,中秋節融入了以慶豐收為前提的祈福感恩觀念、以中秋月圓為基礎的團圓和諧觀念,它們最貼近民衆生活和精神需求,這是中秋節代代相傳的文化認同及其内在力量的體現。在未來的日子裡,凝結在血脈裡傳承千年的中秋情結不會改變,隐藏在明月之後的家國情懷也不會改變,必将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