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在廣西過中秋節,有一些獨特的民族習俗。盡管這些習俗形式不一、風格迥異,但人們想要表達的願望卻是一緻的:期盼圓滿、幸福、美好。
忻城“小馬仔” 祈盼來年豐收
制作、擺放“小馬仔”是來賓忻城縣獨特的中秋習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晚上,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口擺上桌子,朝着月亮的方向放上月餅、水果等供品,以及自己動手制作的小手工藝品,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小馬仔”。
忻城的手藝人在制作“小馬仔”。樊紹光 攝
别看它名字叫做“小馬仔”,其實造型不僅僅是“馬”,而是以十二生肖為基礎,結合了人們的想象和寓意,造型奇異多姿。人們用上等白米和忻城糯玉米打磨制作成幹粉之後,拿到鍋裡蒸熟,然後将熟米團捏成各式各樣的“小馬仔”。上色之後的“小馬仔”,栩栩如生,透着一股質樸的趣味。
“小馬仔”以十二生肖為原型。
忻城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樊紹光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告訴記者,關于“小馬仔”還有個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天災不斷,當地的村民苦不堪言。恰逢有一年風調雨順,糧食獲得豐收,又臨中秋,一戶樊姓人家為祈求來年順利,就拿出家裡的白米磨粉蒸熟,捏成馬、牛等六畜模樣。待到中秋節晚上,再拿出來擺上,朝着月亮升起的方向供拜。村裡人看見後紛紛效仿,從此逐漸演變為當地的一種民俗。
“制作‘小馬仔’,要想獲得好的成品,還得格外講究浸泡、蒸制的時間,舂打的力度,捏制的手法,色彩的運用等,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成品質量。”樊紹光說,“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智慧的體現”。
懷遠“畫餅” 繪制花好月圓
臨近中秋,河池的懷遠古鎮,人們正忙着“畫餅”——在一種米餅上作畫,再用來供奉月亮。懷遠的“畫餅”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月亮餅”。這種獨特的中秋民俗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
懷遠“畫餅”是中秋節供桌上的主角。
看似簡單的米餅做起來馬虎不得,得先将糯米放入鍋裡炒,炒至有香味後盛出,打成粉,再倒入熬制好的糖油攪拌,最後才能制成猶如一輪圓月的大米餅。
米餅做好之後,“畫餅”師傅就開始為月餅繪制圖案。在南甯工作的肖先生,對家鄉人的“畫餅”技藝印象深刻:“師傅們可厲害了,有的畫龍,有的畫鳳,有的畫花……”
懷遠鎮手藝人在創作“畫餅”。受訪者供圖
“這些彩繪顔料由做五色糯米飯的楓葉、紅藍草、黃花等植物精制而成,都是可食用的。”肖先生還透露了另一項“秘訣”: 顔料得用米酒調制,這樣可讓色彩保存數年;如果是用水調制,一兩個月就褪色了。
幸福團圓 主題亘古不變
除了“小馬仔”“畫餅”,廣西還有不少獨特的中秋節習俗。
如中秋節當晚,侗族蘆笙歌舞隊會去鄰近的山寨賽歌,歌聲悠揚,舞姿搖曳,人群仿佛蕩漾在如水的月光裡,叫做“行月”。侗族小夥子還會趁此佳節良辰,進行歡樂浪漫的“賽歌求婚”。
龍勝各族自治縣的苗寨裡,有一種“偷南瓜”的習俗。南瓜在苗家人眼裡有着富貴吉祥與幸福團圓的寓意,每逢中秋佳節,寨子裡的年輕人便争相上山“偷南瓜”。“偷”回來的南瓜通常會被插上點燃的香,挂上爆竹,放在屋前,似一團火紅的圓球,用做月圓之夜的祭祀燈。點燃的香燃到爆竹處,引爆爆竹,增添喜慶吉祥氣氛。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密碼’,無論人們以哪種形式歡度中秋,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團圓、祝福、歡聚是中秋永恒的主題。”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韋蘇文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