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物大分子的分類和組成

生物大分子的分類和組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23:42: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生物大分子的分類和組成(孜孜探尋生物大分子奧秘)1

《人民日報》( 2022年09月26日 第 06 版)

生物大分子的分類和組成(孜孜探尋生物大分子奧秘)2

施蘊渝在辦公。

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

施蘊渝: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物理學與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42年4月生于重慶,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與生命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施蘊渝始終堅守在科研一線,運用結構生物學方法研究基因表達調控與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理,取得諸多創新性成就,為中國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貢獻。

一襲布衣,一頭銀發,辦公室裡,施蘊渝利落地點擊鼠标,一張張蛋白質三維結構圖躍入眼簾:“生物大分子的世界充滿未知,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但千萬不能輕言放棄。”施蘊渝說。

父親的言傳身教、求學路上的所見所聞,讓科研報國的種子生根發芽

施蘊渝一直有個科研夢!無論是幼年倚在父親身邊,聽他描繪物理世界的缤紛多彩,還是漫漫求學路上,接觸到生命科學的前沿,科研報國的念頭始終萦繞在她腦海……

施蘊渝出生于戰火紛飛的年代。兒時颠沛流離的經曆讓她意識到,個人命運總是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父親施士元是受居裡夫人指導的物理學博士。畢業後,時年25歲的施士元回國任教,成為中國核物理學研究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施蘊渝看來,科研報國的精神在父親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他的言傳身教,也激發了施蘊渝投身科研的熱情。

懷揣着對自然科學的喜愛,1960年,施蘊渝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當時,生物物理學是一門新學科,教育體系尚未成熟。“時任中科大生物物理系主任的貝時璋院士認為,課程設置要‘四不像’,讓學生打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基礎。”施蘊渝說,正是紮實的基礎課程學習,為自己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室裡,錢學森、華羅庚、嚴濟慈等學者給大家上課的那段日子,讓她記憶猶新……施蘊渝說:“能夠近距離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濃濃的愛國情懷,何其有幸!”禮堂中,大夥兒緊緊圍着一台黑白電視機,為中國運動員獲得世界乒乓球錦标賽冠軍而歡欣鼓舞的場景,她至今難以忘懷:“年輕時大家那種奮發向上的狀态一直激勵着我,也讓我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建設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大學畢業後,施蘊渝先是被分配到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工作;1970年,她回到中科大任教,沒過多久,随校從北京南遷至安徽合肥。

施蘊渝承擔起搬遷南下儀器設備的任務。她和同事一道,将裝滿設備的箱子一件件從教學樓搬至北京的車站,到達合肥後又把箱子一件件從車站搬至教學樓……

較早從事生物大分子計算機分子動力學模拟研究;領導創建中科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中科大南遷曆盡艱辛,科研設備丢失、教學力量薄弱……“所幸,學校後來采取一系列新舉措逐步走上正軌。”施蘊渝說,學校向青年教師提供公派出國進修的機會,她成為當時中科大生物系首名通過教育部考試公派出國的年輕教師。她先後兩次出國進修,從事計算生物學研究和生物核磁共振波譜學研究,學習用生物大分子分子動力學及用兩維核磁共振波譜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理論與實驗方法。施蘊渝說:“海外學習的經曆開拓了我的科研視野,也督促我更加努力地汲取知識。”

上世紀70年代,施蘊渝和同事們迫切想跟上國際學界的腳步,在中科大開展生物大分子方面的前沿研究,但是缺少經費和儀器。為了快速推進項目,施蘊渝和同事跑遍了上海的圖書館,查文獻、翻資料,絞盡腦汁,連續熬了兩個星期,才把“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申請書寫完。

當時,中科大生物系有3個課題入選,施蘊渝負責的“蛋白質分子設計的新技術研究”是其中之一。此後,她開始從事生物大分子計算機分子動力學模拟研究,并成為國内此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由施蘊渝主導的“生物分子結構與動力學的計算機模拟”項目,獲得199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與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上世紀90年代初,施蘊渝的實驗室獲得中科院支持,購得第一台可以做生物大分子溶液結構的500兆赫核磁共振譜儀,但是真正開展實驗時,還是遇到了許多困難……她的态度是堅定的:“科學研究要專心緻志,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波折。”施蘊渝領導的研究組解析了系列重要蛋白質的溶液結構,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義。她還領導創建了中科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後來成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中小學生做科普,為本科生講基礎課,培養更多青年科研人才

安徽壽縣,第一中學。台上,施蘊渝手持話筒,将自身經曆和生命科學的知識娓娓道來;台下,學生們聚精會神,被她描繪的生物大分子世界深深吸引。從科學興趣的激發到科研方向的選擇,從打下紮實基礎到心懷報國熱忱,一個半小時裡,施蘊渝在孩子們的心田撒下了科學的種子……

雖已年屆八旬,施蘊渝仍多次走進中小學,為學生們開展科普講座。“自小接觸科學知識,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進而走上了科研道路;我也想将這份熱情傳遞給孩子們。”施蘊渝希望能為小朋友們打開一扇科學之窗。

施蘊渝記得:2019年,在湖北麻城黃土崗鎮中心小學,她給大别山區的孩子講了一堂關于“血紅蛋白及血紅蛋白疾病”的科普課。同學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對科學知識的渴求,也深深打動了她,所以她越來越喜歡走出校園、奔赴山區……

在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為了加強本科生的基礎教育,施蘊渝堅持多年給新生上普通生物學課。施蘊渝說,對于交叉學科而言,基礎課十分關鍵。“教學是教師的天職,我想為科學事業培養更多人才。”作為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她與同事們一起在中科大率先建立了結構生物學與計算生物學完整的教學體系,還特意請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專家為學生們授課,培養了一批在計算生物學與結構生物學等交叉學科領域工作的年輕學科帶頭人。

如今,滿頭銀發的她依舊每天步履匆匆地到實驗室工作。在學校裡,遇到施蘊渝,學生們總愛親切地喚她一聲“施奶奶”。眼下,“施奶奶”又開始從事衰老與退行性疾病相關蛋白質結構及疾病的分子細胞機制的研究。此外,她還在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生物醫藥的研究。她認為,每一個新的領域都有大量知識需要學習,登山的快樂不僅僅是抵達山頂的那一刻,更是在不斷攀登的過程之中。

■記者手記

研究永不止步,唯有終身學習

在采訪過程中,提及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發展,施蘊渝興緻盎然……80歲的她,在培養科研人才的同時,還樂于和年輕人一起學習。在施蘊渝看來,能夠和學生們共同探尋生物大分子世界的奧秘,既快樂又充實。年輕人學起新鮮事物總是快一些,遇着她不太理解的,還能體驗一把當學生的滋味。

生命科學與人口健康、醫藥、生态密切相關,生命世界充滿許多尚未解決的科學問題。對于施蘊渝來說,研究永不止步,唯有終身學習。正是無數科學家們如她一般,永葆學習熱情,不斷向上攀登,才使科學研究煥發無窮生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