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都極為注重延年益壽之道。在封建社會中,九五之尊的君主苦煉仙丹,隻為突破年歲的限制,現代人專研醫術,養生健體,也希望晚年生活能安逸長久。古人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若是能活到七十歲,乃是十分罕見的長壽之人,将會受到百姓鄉親的敬重,甚至是皇帝都要對其嘉獎。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若是家中有長壽的老人,那則說明家中地利人和,全家人的心态也會受其影響,家業興旺也指日可待。但是老祖宗對此也曾有言“老人長壽,子孫不旺”,這樣的一句俗語與傳統觀念截然相反,為何老人的長壽會影響後代人的運勢呢?這其中另有深意。
疾病纏身,入不敷出
人這一生“生老病死”,乃是無法更改的規律,在青年之時身強力壯,中年之後由盛轉衰,而等到老年之後,身體孱弱,病痛不斷。雖然有着“休将白發唱黃雞”的雄心壯志,但是現實的疼痛與乏力将會讓人難以應對。
在農村中,人們常說“養兒防老”,家中有子女晚年生活自有一份保障。但是身為普通的百姓,遇到難纏的病狀也是無能為力。過大的醫藥費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常常有家業虧空家底都無法使老人的病狀改善。在這樣的生活壓力之下,兒孫後代也隻能夠負重前行。
在古醫書《黃帝内經》中曾有言“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在五十歲往後的年紀,就會感覺身體沉重,耳目都無法看清。随着年齡的不斷增長,從前輕而易舉的小事都會變得十分困難,這時候若是能夠自理,那家人後代也能少些憂慮。但是大多數的高壽之人在晚年生活起居入食都需要人的照料,這也會為家中之人帶來不小的負擔。
多代同居,矛盾不斷
即使是有血緣關系的親族,在彼此相交的時候也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常有矛盾會間離二人之間的親友關系。中華自古崇尚“百善孝為先”,在父母雙親年老之後,要承擔起贍養的義務。但是這麼多代人同居在一個屋檐下,出于不同的利益親情關系,常會導緻争吵不斷,家庭氛圍很是難堪,而這最常見的矛盾當屬“婆媳關系”。
這婆媳矛盾自古以來就是難題,《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漢樂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一首,而這故事中的愛情悲劇皆由于婆媳導緻。在文中描寫到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與婆婆的矛盾不可調和,無奈以“父母之命為大”的焦仲卿隻能将鐘愛的妻子休離,在受到情感打擊的二人萬念俱灰,最終相約殉情,釀成悲劇。
其次就是對于孩童的教育理念不同,從而導緻家中之人整日生悶氣。老人講究“隔代親”,對待孫輩難免溺愛,但是在孩子父母的眼中卻是沒有原則的舉動。在《顔氏家訓》中曾有雲“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講究嚴慈相濟,老人的過度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
修身健體,人和興旺
其實這長壽之人本是福,因為在這世上能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彌補遺憾,感受世界的美好。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家纏萬貫,但是卻人走茶涼,無福消受,實在可惜。但古人之所以說“老人長壽,子孫不旺”,這主要是由于身體病痛與家庭矛盾所導緻的,若是老年人能及時防患于未然,那也能少些煩惱,家業上下輕松度日。
首先是這養生之道,古人認為“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适當的運動對健康有着非常積極的作用,老年人也不能松懈,也定要日日強身健體。除此之外,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畢竟“病從口入”。
其次是家業之中的“人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家中之人以寬容忍讓的态度來對待彼此,自然能使和氣油然而生,那家和之後,必定萬事興。
小結
關于老人長壽到底好不好?其實不在于問題本身,而是在于自家的狀況,若是家中人和,老人健康,那這長壽老人定是好事。但若是家中窘迫,紛争不斷,那對于兒孫來說也難免成為負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