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opera,唱響世界的京劇臉譜
“藍臉的窦爾敦盜禦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
《唱臉譜》這首歌幾乎是大江南北的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詳,甚至都能跟着哼唱幾句的歌,而這首歌唱的,正是北京的京劇臉譜中的故事。
歌詞中,藍臉的窦爾敦是公案小說《施公案全傳》和《彭公案》、京劇《盜禦馬》和《連環套》裡面的豪俠;紅臉的關公、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更是三國中鼎鼎有名的人物。
人們用不同的顔色,在人物的臉上勾畫出特定的圖案。比如藍色代表桀骜不馴,紅色代表忠肝義膽,黃色代表兇猛殘暴,白色代表陰險狡詐,黑色代表剛正不阿等等,這些描繪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的顔色,一切性格特點盡情流露于色彩中的圖案,便是“臉譜”。
一筆一劃,勾勒出臉譜的曆史
在中國戲曲中,臉譜是圖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藝術。它以誇張的色彩、變幻無窮的線條為人物增添了強烈的視覺效果,這種形式一直沿用到今天,慢慢變成了中國戲曲領域裡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
臉譜的起源從何而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确切的說法。但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受到原始圖騰信仰的影響,已經形成了紋身和畫臉譜的習俗。
從考古挖掘出來的一些古代文物上,便能窺見一斑。比如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一個象形文字就像是一個頭戴面具的人在跳舞一樣。
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純金、青銅面具,也疑似是臉譜的早期雛形。
美國西雅圖美術館内也收藏了商末周初的虎形青銅面具,大小與人的臉型相似。
而在陝西、漢中等地出土的商代青銅面具中,還有獸面和鬼面兩種類型。
但有人認為,臉譜的起源是在北朝。在《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北齊的蘭陵王高長恭武功高強,但因為面容秀美,總被人看作羸弱的白面書生。
為了增強威猛形象,他經常戴着披頭散發的鬼臉面具來鼓舞士氣。後來,越來越多的人效仿蘭陵王,畫作出了各種各樣的面具,早期的臉譜也就這樣問世了。
臉譜的起源說有很多種,大緻上可以歸納為披發文身說、面具說、塑像說、塗面說等。這些說法從各自的角度描述了臉譜的起源,可見臉譜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無序到有序,從萌芽到發展的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曆史進程。
時代在召喚,臉譜在進步
京劇臉譜,是我國戲曲臉譜的集大成之藝術,國内外都很是流行,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标識之一。
京劇臉譜的人物角色面部繪畫,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形式美感,反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使京劇臉譜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具有很濃厚的民族精神和時代感。
現如今,京劇臉譜的文化特點對現代設計領域的影響也非常深厚,為現代設計的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比如京劇臉譜的鑰匙扣和書簽,擺件、筆套等等一系列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飾品,是十分适合送給朋友、長輩、外國友人的手信禮物。
部分圖片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删請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