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全國那麼多方言,貌似隻有東北話和四川話感染力強。東北話一張口就有一股大碴子味道,比較粗犷,語氣較重,吵起架來兇得很;而四川話一開口感覺一股軟萌萌的畫風,比較溫柔,語氣較輕,要是吵起來又有一種讓人忍不住想笑的樣子。
為什麼這兩種方言的風格如此迥異呢?留給你們自己去探究吧,我還是老老實實把四川人生活裡常說的方言字列出來,然後看能不能找到一一對應的漢字吧。
1. 掟
這是個多音字,有“zhěng”和“dìng”兩個讀音。在方言裡,讀作“dìn”,前鼻音。
是個會意字,從手,從定,定聲。“定”指“平息、靜止”的意思,“手“與”定“聯合起來表示”用手按住,使之不能動彈“,因此本義就是用手按住。
陝北方言裡,當動詞使用,表示“丢了,扔了“。
四川話裡,當名詞使用,表示“拳頭“;當動詞用,表示用拳頭打、錘。
例如:你硬是惱火得很,信不信,老子給你一掟子。
她生氣了,使勁在他身上掟了一拳頭。
2. 漤
讀作“lǎn“,基本意思有兩個:
①把柿子放在熱水或石灰水裡泡幾天,去掉澀味。其實就是北方地區腌柿子的意思,為長江上遊地區的常用方言。
例如:這柿子是放在壇子裡漤過的,一點都不澀,很好吃。
②用鹽或其他調味品拌肉、蔬菜,使去掉生味。
例如:這豬肉拿鹽漤一下,再放進鍋裡煮。
3. 窶
讀作“lóu”,“窭“的繁體字,從穴,從婁,婁亦聲。”窭,還讀作“jù“。
”婁“的意思是”雙層“,與”穴“聯合起來表示”雙層地洞“。本義是挖洞穴擴大居住面積,引申為居室簡陋,後又引申為貧窮。
在四川話裡,表示肮髒的意思。
例如:你身上好窶啊,趕緊去洗洗。
4. 焌
本讀作“jùn”,火燃燒起來的意思。在四川話裡,讀作“qū”,有兩個意思:
①一種烹饪方法,熱油鍋裡放進佐料,再放蔬菜,迅速炒熟,一般指炒青菜或豆芽菜。
例如:綠豆芽不要炒時間長了,大火焌一下就熟了。
②炒菜時防止炒糊或巴鍋而呲入少量的水。
例如:四季豆下鍋後要焌水,否則很容易巴鍋。
5. 捹
讀作“bèn”,本義是手慌亂或忙亂的樣子。在方言裡表示“忙亂、慌亂地用手編織或拉扯“。
例如:要遲到了,她隻好匆匆地給女兒捹下辮子。
6. 大 身
讀作“māng”,“大”和“ 身”的構造,很容易理解,就是形容人長得高大,壯實的意思。
例如:小家夥長得蠻mang的,很惹人喜愛。
7. 晏
普通話裡讀作“yàn”,四川話裡讀作“àn”,四聲。本義是遲,晚,引申為傍晚的意思。
例如:天還沒有晏下來,老人們都匆匆吃過了晚飯。
粵語裡也保留了這個古音,比如晏(àn)晝,下午的意思。
8. 爊
讀作“āo”,這個字應該是方言裡常說的口語,有兩個基本意思:
①把食物埋在灰火中煨熟,草裡泥封,塘灰中爊之。出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例如:火塘裡埋幾個紅薯,一會兒就爊熟了。
②用文火久煮。
例如:用铫子爊點稀飯,早晨就着包子吃。
9. 彆
亦寫作“㢼“,讀作“biè”,同“别”,本義是弓兩端向外彎曲的地方。在方言裡,表示改變别人堅持的意見或習性。
例如:我不同意她的說法,可又彆(别)不過她,如之奈何?
10. 䐬
讀作“cáo“,二聲。《字海》解釋:①脆,不常用
②腹鳴,油膩或生的東西吃多了胃不舒服。為鄂西北、四川話裡常用詞。
例如:杏子吃多了,胃䐬得很。
晚上吃了不少肉,着涼了,肚子䐬得難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