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第5章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
樂:這裡的樂指愛好、喜好,孟子也曾提出“三樂”,其中的樂指“樂事”。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樂事,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變故、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于天,下不愧對于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驕:馬高六尺為驕,形聲字,從馬喬聲。驕的本義就是馬強壯,如《詩》雲:“我馬唯驕。”又如《詩·衛風·碩人》:“四牡有驕。”
也有一說:驕指野馬,延伸指馬奔逸不受控制,如溫庭鈞的《清明日》:“馬驕偏僻幰(xiǎn),雞駭乍開籠。”
驕引申指傲慢、驕矜,如《史記·魏公子列傳》:“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又如《禮記·少儀》:“谏而無驕。”
驕也指揮霍無度,如《左傳·隐公三年》:“驕奢淫泆。”又如《國語·晉語》:“驕泰奢侈”。
驕也指無禮,如《孝經》:“在上不驕。”
驕也指輕視,如《孟子·離婁下》:“驕其妻妾。”又如:《韓非子·說林上》:“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
驕也指強烈,如“驕陽烈日”。又如王安石的《孤桐》:“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佚:形聲字。從人,失聲。本義:隐逸的人。如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佚民者,獨樂其身之民也。”
佚也指行列,通佾如《古文苑·揚雄·蜀都賦》:“其佚則接芬錯芳。”
佚也指過失,如《書·盤庚上》:“惟予一人有佚罰。”
佚也指散失,如《論衡》:“宣帝之時,得佚《尚書》及《易》、《禮》各一篇。”
佚也指棄用、逃亡,如《孟子》:“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
本文的佚通逸,放蕩、放縱的意思,如《漢書》:“男女淫佚。”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有益的愛好有三種,有害的愛好也有三種。以用禮樂調節自己為樂,以稱道人的好處為樂,以有很多德才兼備的朋友為樂,是有益的。以驕縱享樂為樂,以安逸遊樂為樂,以宴飲無度為樂,是有害的。”
孔子在本章提醒我們要培養高尚志趣,遠離低級趣味。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事,而且這個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人們的行動。
興趣卻有着優劣之分,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興趣都是對人有益的。好的興趣可以指引人們向上向善,增加知識儲備,提高個人修養。
不好的興趣則有可能把人引入歧途,乃至堕入深淵。現實中,不少人沉迷于不良興趣中,不能自拔,最終害人害己。
孔子列舉了人們應該培養的三種高尚興趣,即“節禮樂,道人之善,多賢友”。同時提出了應該杜絕的三種低級趣味,即“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
我們要追求志趣高雅,擯棄低級趣味!
有情有義的才女蔡文姬
《三字經》有句:“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韫,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其中告訴我們三國時期的蔡文姬音樂造詣極高,其實,蔡文姬豈止精通音樂?她志趣高雅又是個通才。她的才華常常用來鞭策、警示男人。
蔡文姬(約174年-約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音樂家蔡邕(音yong,醬油的發明人,《琴操》的作者)的女兒。
蔡文姬精通文學、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蔡邕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曾在董卓門下任職,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歎落淚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年六十。
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以班昭(東漢時期女文學家,曆史學家,她的哥哥班固去世後,她續寫《漢書》)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并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留名青史。
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她初嫁于衛仲道(西漢名将衛青之後),後因無子,丈夫死去而回到娘家。
後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本已臣服漢朝,後乘東漢末年社會動亂而造反,西晉末年建立趙漢政權),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生育2個兒子。
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
蔡文姬多年被擄掠是痛苦的,但是,要結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漿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和天真無邪的兩個兒子,分不清是悲是喜,隻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
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辚辚的轉動中,十二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
“十八拍”,即十八樂章,在歌辭也就是十八段辭。第一拍中所謂“笳一會兮琴一拍”,當是指胡笳(匈奴人的一種吹奏樂)吹到一個段落響起合奏聲時,正好是琴曲的一個樂章。
此詩的形式,兼有騷體(句中用“兮”字)與柏梁體(據說漢武帝築柏梁台,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的特征,但并不純粹,或可稱之為準騷體與準柏梁體。
全篇的結構可分為為開頭、中腹、結尾三部分。第一拍為開頭,總說時代動亂與個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擄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還東歸的第十七拍,曆時十二年,分為思鄉與念兒前後兩個時期;最後一拍為結尾,呼應篇首,結出怨情。
歌中有“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可以想象當時蔡文姬的心情是多麼矛盾,複雜,讀之無不動容。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歸去後,每于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
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來彈奏《胡笳十八拍》(現被評為中國十大古典名曲)非常盛行,唐代詩人李颀感慨道: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蔡文姬回到故鄉陳留郡,但斷壁殘垣,已無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屯田校尉董祀,這年她三十五歲,董祀隻有二十五歲。
蔡文姬不但有“才氣”,而且還非常有“義氣”,她對董祀的情義讓後人敬佩!
董祀做屯田都尉,犯法該判死罪,文姬到曹操那兒去為這事求情。公卿、名士以及遠方的使者賓客坐滿了一屋子,曹操對賓客們說:“蔡邕的女兒在外頭,今天讓各位見見她。”
等到文姬進來,蓬着頭,赤着腳(當時時值嚴冬,天氣非常寒冷),叩頭請罪,聲音清亮,言辭犀利,顯得非常辛酸悲哀,大家都因此而變了臉色。
曹操說:“我确實同情你,但是判決的文書已經送出去了,怎麼辦?”文姬說:“您馬廄裡有上萬匹駿馬,還有數不清的猛士,為什麼舍不得讓人騎一匹快馬(追回文書),救助一個将死之人呢?”
曹操被她的話感動了,就追回判決的文書,原諒了董祀的罪過。
董祀死裡逃生後,對文姬的感激和敬佩終于升華成了情意。後來她們遠離官場,居于南山之下,半掩柴扉,十裡稻花。茅檐低小,一粥一飯,長相厮守,盡享天倫之樂。
《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叙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别構一體。
五言《悲憤詩》節選中寫到殘酷的戰争場面:“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櫃。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以叙事詳盡、細節逼真見長。
蔡文姬是曆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
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于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曆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明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直是激烈人懷抱。”
一個博學多才的好女子,命運是如此多舛,婚姻生活如此不幸,令世人感到悲涼與歎息!
文姬亦擅長書法,其文筆在宋刻《淳化閣帖》有收錄。蔡文姬一生,特别是歸漢後,繼承父親的遺志,撰寫了《續後漢書》,這不能不說是她對祖國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