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每年都要做一次胃鏡,因為随着外賣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不良生活習慣患上了胃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胃病在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0%,而中國腸胃病患者有1.2億,年輕人占比與30年前相比翻了一倍。但是這種侵入式的檢查,真的需要每年做嗎?
最高效的診斷工具在臨床上,胃鏡是診斷消化道疾病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對胃病确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醫生可以借助胃鏡直接觀察患者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尤其對微小的病變更加直觀,更可通過對可疑病變部位進行病理活檢及細胞學檢查,以進一步明确診斷,是上消化道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
除此之外,胃鏡不僅僅運用于檢查診斷疾病,在胃疾病的介入治療方面作用也非常明顯。在胃鏡的直視下,用高頻電刀可直接将息肉切除,完全免除了以往的開刀之苦,并避免了息肉産生惡變 。
風險禁忌并存雖然是最有效的檢查方法,但是胃鏡這種侵入式的方法仍會存在一定風險,會對患者造成不良的後果,同時在檢查人群中也有明确的患者禁忌。
在胃鏡檢查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後果主要有:
咽部受損
主要是胃鏡檢查操作人員對患者咽部麻醉不夠充分,未能深入至咽部後壁,導緻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咽部損傷,引發疼痛。
下颌關節脫臼
主要是由于患者張口過大,導緻其下颌關節發生脫臼。
局部出血
主要是胃鏡置入時,操作人員動作過大,導緻患者局部擦傷或者是患者在胃鏡檢查時發生劇烈的嘔吐症狀,使得贲門黏膜破裂出血。
呼吸困難
主要受到麻醉藥物的影響,導緻患者血氧飽和度有所下降。或者患者咽部肌肉、舌根後墜對呼吸道進行阻塞,導緻肺部壓迫、膈肌上擡等現象發生,使得患者肺部通氣不暢,呼吸困難。
癔症
主要是由于患者在胃鏡檢查中過度緊張、情緒不定導緻的[1]。
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胃鏡,比如心肺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血壓波動較大或不穩定;嚴重高血壓患者;嚴重出血傾向,血紅蛋白低于50 g/L或PT延長超過1.5秒以上的患者;高度脊柱畸形;消化道急性炎症,尤其是腐蝕性炎症患者等都是嚴禁使用胃鏡檢查的。
對于做胃鏡這件事,基本上分為兩類人,一類是打死也不做胃鏡檢查的,因為覺得害怕,典型的鴕鳥心态;還有一種就是屬于過度治療的,總覺得自己有問題,恨不得三個月就查一回。其實醫生也不會随便就給病人進行胃鏡檢查,隻有病情達到一定程度才會讓病人進行胃鏡檢查。以下兩種情況,胃鏡檢查是必須做的:
一種是有胃病及胃病症狀的人,比如有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消化道病史;經常出現上腹痛、反酸、嘔吐、腹脹、不明原因的食欲減退、消瘦、黑便等症狀;家族中直系親屬有消化道腫瘤病史的就診患者;有長期吸煙、飲酒,特别愛吃燙食、腌制和燒烤食物、高鹽食物等不良生活習慣;做檢查時腫瘤标志物異常升高,複查也不正常;幽門螺旋菌超标的人。
還有一種就是年過40歲的人,《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内鏡診治共識意見》指出,我國胃癌發病率在40歲後明顯上升;40歲後胃癌死亡率明顯增加,并随年齡增長而上升。因此40歲以上屬于胃癌高發年齡段,在常規體檢中,要做胃鏡檢查。
頻次方式如何選其實胃鏡不一定非要一年一次,而是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由醫生進行判斷,再決定做的次數。一般來說,對于40歲以下的健康者來說,可每隔兩年做一次胃鏡檢查,但如果患有嚴重的胃病,就建議每年做1~2次的胃鏡檢查,從而觀察疾病的發展狀态。
有不少患者對于胃鏡有着很深的恐懼,其實胃鏡方式除了傳統的方式之外,還有無痛和膠囊胃鏡兩種,價格也相對傳統方式的貴一些。從檢查效果來看,無痛胃鏡使用麻醉藥,使患者處于淺睡眠狀态,可減少患者的痛苦,從而降低消化系統疾病檢查出現誤診、漏診等情況 [2]。而膠囊胃鏡雖然不使用麻醉藥,卻不容易控制,而且膠囊内鏡的攝像頭容易被黏液糊住,看不清楚胃内的情況。所以從舒适度和檢查結果來看,無痛胃鏡是性價比最高,也最易讓患者接受的。
其實,隻要保持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就會遠離胃病侵擾。就算患上胃病,隻要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就不會輕易惹上胃癌。
參考文獻:
[1]莊玉琳.胃鏡檢查中并發症的預防與護理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09):167.
[2]陳明.常規胃鏡檢查與護理以及無痛胃鏡檢查與護理所取得的效果評價[J].名醫,2019(06):20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