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志無以成學的意思

非志無以成學的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4 12:40:30

非志無以成學的意思(非志無以成學)1

“非志無以成學”一語出自流傳近兩千年的《誡子書》,是中國傳統家訓的典範,至今仍為社會所樂道。《誡子書》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181—234)臨終前留給8歲幼子諸葛瞻(227—263)的遺訓,短短86個字,言簡意赅、情真意切,充滿智慧、發人深省。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人,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誡子書》可以說是他人生經曆的高度凝結和感悟,不但講清了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還指明了立志與讀書學習的關系,以此勸勉其子勤學立志,真可謂情深意長。

應該說諸葛瞻踐行了父親的遺訓,一生為國盡忠,最終戰死在沙場。據記載,諸葛瞻自幼十分聰明可愛,才思敏捷,記憶力極強,且精通書法繪畫。後來子承父業,也成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他的一生也為人稱道,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236—290)曾說:“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東晉史學家幹寶(?—336)評價稱:“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非志無以成學”的意思是,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我理解,這裡的“志”既有“志向”的意思,又有“意志”的内涵。志向是讀書學習的動力、方向,意志是學有所成必須具備的品格,沒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學習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沒有志向,學習容易迷失方向;沒有意志,學習就會半途而廢。

其實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更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指出“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古人在修身養性中是非常重視讀書學習的。大家都熟知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人卻忽略了前面還有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是孔子之所以成為千古聖人的根源所在,不從小讀書學習焉能做到?

我國自古就有勸學的優良傳統,在這裡筆者轉述兩則非志無以成學大家耳熟能詳的勸學故事。

第一則是孫權勸呂蒙讀書的故事。

呂蒙(179—220)是吳王孫權(182—252)的一名大将,據說,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多學習呀!”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精通儒家書籍的博學之士嗎?我隻是想你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曆史罷了。你說你軍務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務呢?但我常常讀書,并且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裨益。”呂蒙于是開始發憤學習。過了一段時間,東吳的軍師魯肅(172—217)來到尋陽見到呂蒙,與呂蒙讨論軍情要務。魯肅聽了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謀略才幹,已不再是過去的阿蒙了!”呂蒙聽了很高興,自豪地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别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看清楚這件事太晚了啊!”

這則故事很有代表性,很多人都以工作忙為借口放棄了讀書學習,結果“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後來呂蒙發憤讀書學習的故事,成為中國古代名将以勤補拙的代表。“士别三日,當刮目相待”成語也出自于此。

第二則是陶淵明勸學的故事。

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427)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不同流俗。公元405年他最後一次出任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歸隐田園,過着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生活。

相傳,有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請你傳授與我,晚輩不勝感激。”陶淵明聽後,哈哈大笑道:“天下哪有什麼學習妙法?隻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辍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并沒有聽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來到稻田旁,指着一根禾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便蹲在那裡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道:“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麼高的呢?”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隻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隻要勤學不辍,就會積少成多。”

接着,陶淵明又指着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成凹面的?”少年随口答道:“那是磨成這樣的”。陶淵明又問少年:“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陶淵明說:“就是因為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複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辍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讀罷這兩則故事,感慨萬千。竊也已年過七十,滿頭白發,回想走過的路,最大的遺憾就是書讀得太少。小時候在農村除了課本沒有書看。所幸老天爺給予補償,這一輩子讓我與書打交道,四十餘載,天天接觸出書人和讀書人,也有了不少書。每當得到好書,如獲至寶,收藏起來,想着留到退休後再看。殊不知,真到退休了,開始老眼昏花,精力不濟,其實也看不了太多的書了。不由想起我國唐代書聖顔真卿(709—784)的一首《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醒悟了,可惜為時晚矣。

作者石峰系中國期刊協會會長

《新閱讀》新媒體運營:吳鳳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