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的由來?□作者王學泰 清明掃墓并非自上古延傳下來的習俗,而是自宋代以來才特别看重已故學者王學泰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頗深,在作品集《寫在曆史的邊上》(東方出版社出版)中,他對清明節氣的變異流傳有着獨到的看法本版特摘選書中章節,以飨讀者>> “清明”象征新生活開始,生活重心從室内移到室外 “水至美則曰清”,“日月雙懸曰明”,清、明二字疊加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天地之間,纖雲四卷,清風吹空,光影四射,溫暖晴和這真是一個很美的形容詞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記物候,如芒種、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詞來定義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 清明這個節氣,按照時序,已屬季春,江南已經是“拆桐開盡莺聲老”了,為什麼還用如此光鮮亮麗的詞形容它呢?我想這與二十四節氣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來的有關《逸周書·周月》已經标明“清明”,《逸周書·時訓解》也說“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帶來了一片生機清明在陽曆的四月初(二十四節氣現在雖屬“陰曆”一部分,但它的設立、推算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節律的),在北方,此時尚屬春初,萬物複蘇,生機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氣候開始穩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漸把生活重心從室内搬到室外 《詩經·綿》寫周族祖先“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這詩是寫周人如何艱辛地建造家園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解釋“陶複陶穴”引《易傳》“上古穴居而野處”,并指出“陶複陶穴”是周人建造穴居或打窯洞那時人們或住窯洞或住半地下室,沒有采光,室内即使白晝,也是迷蒙一片,雖有窗戶,但還沒有發明紙糊窗戶,更遑論玻璃平常用木闆或瓦牖擋着窗戶,隻有天暖和時,才能打開,放些陽光進來入秋轉冬之後,人要“冬藏”了(簡直像熊在樹洞中冬眠),把朝北的窗戶用木闆擋住,再用泥巴糊嚴,不使漏風(即“塞向墐戶”),盡量防風保暖,可是光亮也沒有了整個冬天,人們就生活在黑暗之中春天來了,當它穩定下來之時,人們便從室内移居于室外,恢複“野處”,其心情可以想見,這一聲“清明”道出他們對大自然、對春天由衷的贊美,也抒發出百十天裡“冬藏”的郁悶後世醫家倡導的,春天早晨起來,“披發跣足,緩步廣庭”,也是學習先民對“清明”的享受因此,“清明”來了,也象征着新生活的開始此後的二百多天裡,除了下雨刮風和睡覺大多時間都是過露天生活了,先民與大自然關系的密切和對大自然的依賴,是把大多時間放在室内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論語·先進》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叫幾個學生各自表達其志向,學生回答很踴躍,最後孔子隻肯定了曾點,而曾點所表達的志向不過是在清明、上巳之際帶領一些青少年郊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上巳節原在三月第一個巳日,後來定在三月初三,與清明節相距很近這是一個祓除不祥、清潔身心的日子,“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疚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後漢書·禮儀志上》)天暖和了,各種有害之物也蠢蠢欲動了,所以要到流水去清洗一冬天的“宿垢疚”上巳還有個祈雨祭祀的節目——舞雩(女巫在雩台上跳舞以祈禱上蒼),古代許多祭祀帶有祈福和狂歡的雙重功能,這在《詩經·溱洧》表現更為凸顯上巳這一天鄭國的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歡聚嬉戲:“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春天冰雪融消,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與歡樂,人們隻有在大自然才會有所感悟,難怪孔子肯定曾點此時孔子教學大約也要搬到室外的“杏壇”了吧? 清明節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日,它的習俗都與先民從“穴居”到“野處”有關,如鑽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荠菜等新春來了,三陽開泰,萬象更新冬天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的火種,不再使了換新的,于是重新鑽燧取火唐宋兩代,宮廷還以新取出的火,分贈予貴官豪門,唐詩名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描寫此事淘井,也是除舊布新,掏出舊水,取用新水插柳其意也在于迎接新春,留住春光,因為“柳者,留也”辛棄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人們到郊野挑荠菜是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帶上一點綠色、春色,沾一點野味>> 寒食與清明混淆,宋代以後清明祭掃成風俗 唯獨自宋代以來特别看重的掃墓,這倒不是上古所遺的習俗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墓地沒有隆起的标志,當然就不可能有掃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學的毛奇齡在《辨定祭禮通俗譜》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禮》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靈的習俗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孟子》中講述的“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那位吃得滿嘴流油的“良人”就是在墳墓間乞求祭祀之餘的,可見當時就有了墓祭 戰國以來,祭祀亡靈,春季在寒食節寒食節定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最初這是個北方的節日,紀念晉國介之推的介之推,晉國人,是流亡公子重耳的随從,在外流亡19年中備嘗艱險,回到晉國後又輔佐重耳登上諸侯之位,但他不求回報,奉老母隐居綿山重耳得知以後,派人到綿山,請他出山,但找不到介之推,于是想通過燒山逼他出山,不料介之推堅持不出,抱樹而死人們出于對這位忠臣的同情,在清明之前一兩日不舉火、吃頭天做好的食物,并祭祀介之推,後來也兼祭自己家的過世之人了這個節日也流傳到南方,《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麥粥”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把寒食節這個民間祭掃的習俗“著為令”,成為公共祭掃日,公務人員還給假,以便出城上墳寒食節與清明節相差一兩天,習俗又有相近之處,逐漸混淆,到了晚唐五代也就有人在清明祭掃的了宋代清明祭掃遂成風俗,流傳至今,清明與掃墓簡直是密不可分了 宋代中葉以後,經濟文化逐漸南移形諸詩文的清明祭掃活動以寫在南方者為多,而南方此時,桃李花期已過,苦多風雨,再加上祭掃活動就會給人以凄涼之感晚唐杜牧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本來隻是寫春雨之中路人的感受,與祭掃無關,但後人讀此詩,那凄迷的境界,淡淡哀愁總會把它與清明時節對逝者的懷念聯系起來杜牧這首小詩影響極大(通俗詩歌選本如《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大多選此詩,明清時調還把它寫入歌詞),幾乎為以後詩人歌詠清明節定了格特别經典的一首是南宋吳文英懷念離去姬人的《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瘗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莺”(上阕)不僅懷念離人,更哀歎轉瞬即逝的春華,詞人把殘花落蕊收集起來埋掉,還寫篇墓銘,名之曰《瘗花銘》,以志悼念大約《紅樓夢》寫林黛玉葬花就受到吳文英啟發罷!很少再有人問一下這個節氣為什麼叫清明了主播/後期剪輯:朱若彤值班主編:王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寒食清明的由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作者王學泰 清明掃墓并非自上古延傳下來的習俗,而是自宋代以來才特别看重。已故學者王學泰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頗深,在作品集《寫在曆史的邊上》(東方出版社出版)中,他對清明節氣的變異流傳有着獨到的看法。本版特摘選書中章節,以飨讀者。>> “清明”象征新生活開始,生活重心從室内移到室外 “水至美則曰清”,“日月雙懸曰明”,清、明二字疊加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天地之間,纖雲四卷,清風吹空,光影四射,溫暖晴和。這真是一個很美的形容詞。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記物候,如芒種、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詞來定義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 清明這個節氣,按照時序,已屬季春,江南已經是“拆桐開盡莺聲老”了,為什麼還用如此光鮮亮麗的詞形容它呢?我想這與二十四節氣是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定下來的有關。《逸周書·周月》已經标明“清明”,《逸周書·時訓解》也說“清明之日,萍始生”,春天帶來了一片生機。清明在陽曆的四月初(二十四節氣現在雖屬“陰曆”一部分,但它的設立、推算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節律的),在北方,此時尚屬春初,萬物複蘇,生機盎然,“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氣候開始穩定,天空一派澄明,上古先民逐漸把生活重心從室内搬到室外。 《詩經·綿》寫周族祖先“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這詩是寫周人如何艱辛地建造家園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解釋“陶複陶穴”引《易傳》“上古穴居而野處”,并指出“陶複陶穴”是周人建造穴居或打窯洞。那時人們或住窯洞或住半地下室,沒有采光,室内即使白晝,也是迷蒙一片,雖有窗戶,但還沒有發明紙糊窗戶,更遑論玻璃。平常用木闆或瓦牖擋着窗戶,隻有天暖和時,才能打開,放些陽光進來。入秋轉冬之後,人要“冬藏”了(簡直像熊在樹洞中冬眠),把朝北的窗戶用木闆擋住,再用泥巴糊嚴,不使漏風(即“塞向墐戶”),盡量防風保暖,可是光亮也沒有了。整個冬天,人們就生活在黑暗之中。春天來了,當它穩定下來之時,人們便從室内移居于室外,恢複“野處”,其心情可以想見,這一聲“清明”道出他們對大自然、對春天由衷的贊美,也抒發出百十天裡“冬藏”的郁悶。後世醫家倡導的,春天早晨起來,“披發跣足,緩步廣庭”,也是學習先民對“清明”的享受。因此,“清明”來了,也象征着新生活的開始。此後的二百多天裡,除了下雨刮風和睡覺大多時間都是過露天生活了,先民與大自然關系的密切和對大自然的依賴,是把大多時間放在室内生活的“文明人”不能理解的。 《論語·先進》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叫幾個學生各自表達其志向,學生回答很踴躍,最後孔子隻肯定了曾點,而曾點所表達的志向不過是在清明、上巳之際帶領一些青少年郊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上巳節原在三月第一個巳日,後來定在三月初三,與清明節相距很近。這是一個祓除不祥、清潔身心的日子,“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疚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後漢書·禮儀志上》)。天暖和了,各種有害之物也蠢蠢欲動了,所以要到流水去清洗一冬天的“宿垢疚”。上巳還有個祈雨祭祀的節目——舞雩(女巫在雩台上跳舞以祈禱上蒼),古代許多祭祀帶有祈福和狂歡的雙重功能,這在《詩經·溱洧》表現更為凸顯。上巳這一天鄭國的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歡聚嬉戲:“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春天冰雪融消,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與歡樂,人們隻有在大自然才會有所感悟,難怪孔子肯定曾點。此時孔子教學大約也要搬到室外的“杏壇”了吧? 清明節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日,它的習俗都與先民從“穴居”到“野處”有關,如鑽燧改火、淘井插柳、踏青、挑荠菜等。新春來了,三陽開泰,萬象更新。冬天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的火種,不再使了換新的,于是重新鑽燧取火。唐宋兩代,宮廷還以新取出的火,分贈予貴官豪門,唐詩名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描寫此事。淘井,也是除舊布新,掏出舊水,取用新水。插柳其意也在于迎接新春,留住春光,因為“柳者,留也”。辛棄疾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人們到郊野挑荠菜是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也帶上一點綠色、春色,沾一點野味。>> 寒食與清明混淆,宋代以後清明祭掃成風俗 唯獨自宋代以來特别看重的掃墓,這倒不是上古所遺的習俗。孔子說“古也墓而不墳”,墓地沒有隆起的标志,當然就不可能有掃墓祭祀之事。清初博學的毛奇齡在《辨定祭禮通俗譜》卷二《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禮》中指出,到墓上祭祀亡靈的習俗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孟子》中講述的“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那位吃得滿嘴流油的“良人”就是在墳墓間乞求祭祀之餘的,可見當時就有了墓祭。 戰國以來,祭祀亡靈,春季在寒食節。寒食節定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在清明節前一二日。最初這是個北方的節日,紀念晉國介之推的。介之推,晉國人,是流亡公子重耳的随從,在外流亡19年中備嘗艱險,回到晉國後又輔佐重耳登上諸侯之位,但他不求回報,奉老母隐居綿山。重耳得知以後,派人到綿山,請他出山,但找不到介之推,于是想通過燒山逼他出山,不料介之推堅持不出,抱樹而死。人們出于對這位忠臣的同情,在清明之前一兩日不舉火、吃頭天做好的食物,并祭祀介之推,後來也兼祭自己家的過世之人了。這個節日也流傳到南方,《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麥粥”。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把寒食節這個民間祭掃的習俗“著為令”,成為公共祭掃日,公務人員還給假,以便出城上墳。寒食節與清明節相差一兩天,習俗又有相近之處,逐漸混淆,到了晚唐五代也就有人在清明祭掃的了。宋代清明祭掃遂成風俗,流傳至今,清明與掃墓簡直是密不可分了。 宋代中葉以後,經濟文化逐漸南移。形諸詩文的清明祭掃活動以寫在南方者為多,而南方此時,桃李花期已過,苦多風雨,再加上祭掃活動就會給人以凄涼之感。晚唐杜牧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本來隻是寫春雨之中路人的感受,與祭掃無關,但後人讀此詩,那凄迷的境界,淡淡哀愁總會把它與清明時節對逝者的懷念聯系起來。杜牧這首小詩影響極大(通俗詩歌選本如《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大多選此詩,明清時調還把它寫入歌詞),幾乎為以後詩人歌詠清明節定了格。特别經典的一首是南宋吳文英懷念離去姬人的《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瘗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莺。”(上阕)不僅懷念離人,更哀歎轉瞬即逝的春華,詞人把殘花落蕊收集起來埋掉,還寫篇墓銘,名之曰《瘗花銘》,以志悼念。大約《紅樓夢》寫林黛玉葬花就受到吳文英啟發罷!很少再有人問一下這個節氣為什麼叫清明了。主播/後期剪輯:朱若彤值班主編:王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