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證過6點的東山早市後,小編的心裡就對蘇州另一座“寶島”心生期待,那麼西山的早市又是怎樣的光景呢?走,帶你看看去!
為了趕上“頭茬”的早市,特地在島上的小夥伴家借宿了一晚,跟這位“島齡”7年新西山人打聽之後,我們一早來到了西山島金庭鎮東河農貿市場。這裡可以說是西山島上人氣最高、食材豐富度拔群的早市了。
一般6點開始,8點結束,早市散去後,菜農要趕着回家務農。
西山島對于不少蘇州本地人而言是一個“盲區”般的存在 ,畢竟一小時多的路程确實有點壓力,因此,島上慢節奏的生活模式,在打工人眼裡就顯得有些浪漫了。
西山早市沒有東山早市那般粗放,更加正規的農貿市場雖然少了一絲“野性”,但趣味和那股接地氣的勁兒卻絲毫不輸,靠着島上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這兒的新鮮食材尤其豐富,光是那些讓我這個美食博主都叫不上名的新鮮蔬菜,就足以讓人大開眼界。
畢竟是靠着太湖的市場,新鮮個大的白魚、鳊魚、鲫魚和随時能蹦出畫面的河蝦,在這反而顯得稀松平常。
反倒是下面這些不常見的蔬菜讓我眼前一亮↓↓↓
已經撕幹淨粗糙莖稈皮的南瓜藤,小時候都叫它“南瓜通”,搭配打算辣椒一起炒特好吃。
同為植物莖稈的,還有這種紅薯藤,菜農阿姨在等人挑菜時,已經細心地将一根根都挑揀幹淨了,拿回家簡單沖洗就能直接炒,真的是鮮嫩。
要說兩種藤類我多少還吃過,下面這三種食材我是真的第一回在菜場見到。
馬齒苋,久聞大名,但第一次見到被當成菜賣的,一直以為是某種藥材,沒想到鮮嫩的還能當菜炒。
地皮菜,這可是看緣分才能遇上的食材。它就是一種藻類植物,隻有連續的雨天過後,才能在一些石頭的表面發現它,據說用來炒蛋特别鮮。
這種菜我是真的沒弄明白叫啥了,看樣子就是一種水生植物,問了三個阿姨都說不清普通話裡叫啥,隻知道西山本地方言裡,菜農都管它叫“湯布母”(按照發音來寫的),據說也就是清炒來吃。
哦對了,還有一種本地人叫四葉菜的,看着很像金花菜,聞着也像,但本地菜農和飯店裡都說,這就是一種本地這個季節的野菜,吃過一盤炒四葉菜,口感鮮嫩爽滑,确實跟金花菜不一樣。
不認識的菜看完,再看看這些老相識,都是當季的“水生”美味。
鮮嫩的茭白
個頭超大的水紅菱
軟糯鮮甜的紅扁豆
個大色深的無花果
就是阿姨自家樹上結的果,早上出攤前摘下的,就這麼幾個,賣相麻麻賴賴,風味十分濃郁,是我近兩年吃到最好吃的。
本地品種的小葡萄
個頭不大,賣相也一般,酸甜适中,表皮微微澀,價格實惠,但是葡萄味很正。
本地菜農一早采摘的新鮮蔬菜,大都能在外頭的露天市場裡看到更多的水産、肉類則可以轉戰室内。
繞了好大一圈,找到了心心念念的“太湖一号”大蝦,确實比普通草蝦大很多,但相較于往年還是偏小,而且價格還挺“離譜”,要價110元/斤,去年一巴掌大的隻要68元/斤,哎,都是今年高溫天惹的禍。
這些新鮮的“在地”食材,是專屬于這個時節的風味。對于西山島上的菜農來說,這個季節地理長什麼就摘什麼,水裡産什麼那就撈什麼,順應時令的食材最是美味。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特别喜歡逛早市,尤其是東、西山這樣遠離市區的早市的原因 。在這裡,你能最近距離感受時令的變化,不必過多思考這個季節該吃點什麼時令菜,時間的風味走到哪裡,一眼便知。
早市的角落裡還有一家本地“線下紅店”,每天兩個阿姨都在這兒出攤,生意興隆,手工制作的的傳統酒釀,早晨新鮮現做的各色糕團。
看着這幾個老式的蒸屜,就知道大方糕做得一定專業。果不其然,繞一圈早市的功夫,先前物色好的糍毛團和芝麻大方糕就售罄了,悔不該當初,早點下手多好。
買上兩根油條,帶着幾袋新鮮滿分的戰利品撤退了。
西山早市真的很好逛,特色鮮明,價格實惠,菜農阿姨們無比熱情,食材新鮮應季,而且很多都被悉心處理過,能省去很多回家挑菜的麻煩。
實打實吃過好幾頓西山早市食材烹饪的菜肴,最大的特點就是,菜有菜味,肉有肉香,再加上新鮮、便宜這些加分項,要不是距離實在太遠,真的很想天天來。
最後再叨叨一句,西山島早市最集中的開市時間是每天的早晨6-8點,8點以後好食材就被挑得差不多了,所以感興趣的你,要早起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