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楊秀
春夏秋冬的季節轉換中,春夏和秋冬兩兩相繼,春和秋的節點變化相對明顯。春夏季,陽氣由初生至盛;至秋冬,陰氣漸強。春發秋收,一揚一斂。物候繼替,很多習俗也相互對應。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交節日期在公曆8月7—9日之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立秋,七月節……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揫斂意為聚集、收斂。
自立秋開始的三候依次為:“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立秋時節,初有涼風,甚至會提前感知到絲絲涼意。《清嘉錄》裡收有諺語:“預先十日作秋天。”雖然秋涼會早到,但并不會短時間退去暑熱,立秋時節仍在“三伏天”裡,民間有“秋後一伏熱死人”的說法,并以“秋老虎”來形容這種燥熱。曆經三候,暑氣漸消,涼意轉濃。到下一個節氣處暑,才基本告别夏天。
迎秋
我國古人講究順天應時、承天運。早在周代,季節變換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四郊迎新。逢立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舉行祭祀儀式。宋代,朝廷于立秋日要舉行“報秋”儀式。立秋這天,宮内要把盆栽的梧桐從外邊移入殿内,待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落下一兩片葉子,一葉而知秋,以寓報秋之意。
至立秋,完成夏秋季節轉換,人們的生活模式也有明顯變化。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賜冰”條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民間亦有賣冰水兒的。飲冰至立秋止。
在沒有現代制冰技術的古代,冰自何來?
看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窖冰”記載可解惑:“臘八日禦河起冰貯窖,通河運冰貯内窖,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窖,開謻門運之。各門護城河打冰,于河邊修土窖貯之,夏日出易甚便。”在“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數九寒天,存儲天然冰,早早地為炎炎夏日備好清涼飲,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解暑智慧。
古畫中的“立秋”
立秋吃瓜是很多地方的食俗。《帝京歲時紀勝》載:“立秋預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院中露一宿,新秋日阖家食飲之,謂秋後無餘暑瘧痢之疾。”《清嘉錄》中有“立秋西瓜”記載:“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擔賣西瓜,至是立秋日,居人始薦于祖祢,并以之相饋贶,俗稱‘立秋西瓜’。或食瓜飲燒酒,以迎新爽。”
西瓜作為夏季解暑的主打瓜果,在立秋日,還兼做敬宗法祖的供品和親鄰之間流動的禮物。與立春吃蘿蔔的“咬春”習俗對應,有些地區還将立秋吃瓜稱為“咬秋”,清《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東北地區早年間還将“打春的蘿蔔立秋的瓜”視為賞味的期限,之後不再視為美味。
稱人、貼秋膘也是流傳較廣的立秋習俗。與此對應的是前期的立夏習俗。立夏節氣始,進入高溫天氣,人們容易出現消瘦、倦怠等“疰夏”症狀,依俗有嘗新、稱人等習俗。立秋再度稱人。《清嘉錄》載:“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驗夏中之肥瘠。”古時,立夏、立秋稱人,不似今天的求精準,重在求吉。體重數就高不就低,秤砣隻能往外打。講究的司稱人還會邊稱邊說些吉祥話。比如祝老人“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祝小孩“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等等。
貼秋膘與稱人所求相似,是希望借立秋日的食補長膘增重,提振精氣神。東北一些地區,立秋日貼秋膘除了要吃大魚大肉等富營養品之外,同進食的人選也很重要。會選比自己胖的人同餐,以求快速達到對方的體重。昔日求重求胖的做法與長期以來求溫飽的生活水準相應;時下,随着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新的健康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為減重塑身努力。立秋稱人、貼秋膘的訴求可能是求輕求瘦。這樣看來,打秤花的裡外、同餐人的選擇會不會反向選擇呢?
迎秋習俗中,湘西苗族地區還有“趕秋節”習俗。立秋日,人們穿上盛裝,相聚到秋坡上,蕩秋千、吹蘆笙,盡情歡慶。還會選出兩位有聲望的人裝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豐收的祝福,祈望秋來五谷豐登。
蔔秋
春種秋收、春祈秋報,是傳承久遠的農作節奏和農事俗信。時進立秋,拉開了大範圍秋收的序幕,民間有很多蔔秋、求豐收的經驗總結和做法。《帝京歲時紀勝》載:秋前五日為大雨時行之候,若立秋之日得雨,則秋天暢茂,歲書大有。諺雲:“騎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民間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等說法。立秋的及時雨為即将收獲的作物提供了關鍵性保障、豐收可望。
但立秋雷則為人所忌。《清嘉錄》載:立秋日雷鳴,主稻秀不實。諺雲:“秋毂碌,收秕谷。”毂碌,形容雷聲滾滾。幹打雷不下雨,稻谷沒有水的滋養,結實就不飽滿。
秋收是春種、夏耘的目标,有了收獲,民生才有基本保障。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個人、群體的禮節、榮辱,社會公序良俗的養成,端賴于這一保障。
秋爽來學
《帝京歲時紀勝》載:京師小兒懶于嗜學,嚴寒則歇冬,盛暑則歇夏,故學堂于立秋日大書“秋爽來學”。與秋季開學對應的是二月二的春季開學:小兒輩懶學,是日始進書房,曰“占鳌頭”。擁有“懶學”待遇的京師小兒歇完冬夏,在宜人的春秋兩季開啟學習生涯,張弛有度。自然是順應時令、應時而動的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寫照。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