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吃據不完全統計有近300多種,其中有非常知名的炒肝、豆汁、爆肚等等,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饽饽;燒麥馄饨列滿盤,新添挂粉好湯圓……”可見北京的小吃曆史非常悠久。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網上出現了這樣一種聲音,說老北京小吃其實隻是窮講究,搞得花裡胡哨其實都是最廉價的原料。
在我看來,食物本身并不會“窮講究”,“窮講究”的是某部分吃它的人。對于老北京小吃,或者說任何地方的美食,擺在人們面前的就3種态度就足夠了,那就是喜歡,不喜歡,或者一般般。喜歡吃就多吃點,不喜歡就不要吃它,一般般的話就緣分到了再吃。沒有必要聽一些人說這個好或者這個是窮講究,就跟着去吃或者抵制,凡事要自己試過才知道。
所以,下面這10種代表性的老北京小吃,吃過後再來評價也不遲。
代表性的老北京小吃1.豆汁
豆汁應該是老北京小吃裡名頭最響的之一了,它獨特的味道讓人們對它的态度是兩極分化,喜歡的人每天都離不開它,不喜歡的人連聞一下都難受。
豆汁的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乾隆年間更是成為了宮廷飲料。豆汁色澤灰綠,是以綠豆為原料,通過某些發酵程序制作而成,《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适口酸鹽各一瓯。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這種味酸微甜的飲料深得老北京人的喜愛,喝第一口的時候,那如同泔水般的味道讓人難以下咽,可是如果你忍着再喝上幾口,那感受就不同一般了,非常可能會上瘾。喝的時候要配上各種鹹菜和焦圈。以至于流傳着這麼一句話,叫做“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2.面茶
面茶是流行于北京和天津一帶的名小吃,雖然它叫面茶,但是跟面和茶完全沒有關系。面茶是由黍子面或者小米面熬成的糊狀物,表面會淋上一層芝麻醬。
老北京人喝面茶的時候,講究不用勺子不用筷子,就這樣單手端着碗,嘴巴貼着碗邊轉着圈喝。其實這種吃法倒不是因為炫技或者講究,而是因為面茶很燙,用嘴吸留着喝不容易燙到,轉着圈喝也能同時喝到面茶和芝麻醬。
3.豌豆黃
電影《霸王别姬》裡面有一句台詞是“豌豆黃算個屁啊,要我說,這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蘆屬第一。”
至于豌豆黃和冰糖葫蘆之間誰第一好吃,就仁者見仁了,但豌豆黃,絕對是老北京美食中數一數二的既有顔值又好吃的代表。
以前清朝宮廷裡面的豌豆黃,是使用白豌豆為原料制作而成,傳說慈禧太後非常喜歡吃,而民間的豌豆黃則是使用糙豌豆進行制作。
豌豆黃的主要原料是豌豆和白砂糖,把豌豆泡在水裡5-6小時,然後漂洗幹淨後下鍋煮,煮到豌豆開花開花酥爛,然後不停攪拌打碎,再用濾網過濾,再回鍋加白砂糖煮至濃稠狀即可,等其冷卻凝固切塊食用。
4.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裡同樣也沒有驢,而是由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等多種原料組合制作而成,成品為黃色、白色和紅色三種顔色相間,非常好看。
驢打滾同樣也出現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比如《我和我的祖國》第一段裡,黃渤扮演的林緻遠就最愛吃驢打滾。有人說它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其顔色外觀像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5.炸醬面
炸醬面已經成為了老北京小吃的一個代表性符号,全國各地都可以吃得到,但要吃正宗的,還得去北京試試看。
炸醬面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菜碼,炸醬和面條。菜碼會使用到黃瓜絲,香椿,黃豆等等,切好煮熟備用。炸醬用的是半肥瘦的豬肉加上洋蔥在鍋裡炒,然後加上黃豆醬、甜面醬等等佐料制作而成。等面條煮好後,淋上炸醬,再放在菜碼,一道香濃美味又簡便的炸醬面就制作完成。
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稱之為“鍋兒挑”,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
6.炒肝
現在公認的炒肝的創制者,是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他們創造出了一種不勾芡的炒肝,會仙居的炒肝出名了之後,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各個飯館和小攤都開始售賣炒肝,自此炒肝成了京城百姓日常美食之一。
雖然炒肝這個名字跟它的原料對得上,但其實炒肝的主角并不是肝,而是大腸,約占⅔比例。而且炒肝也不是炒的,而是煮的,所以老北京這些小吃的名字由來還真是一個謎。
大腸清洗幹淨後過水,然後加入湯中煮沸,再放入蒜醬、口蘑湯、蔥花和澱粉勾芡,然後撒一層蒜泥,一碗濃稠味美的炒肝就制作完成,
7.灌腸
灌腸也是老北京非常有特色的傳統小吃,而且曆史很悠久,在明朝時期就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
真正的灌腸,是有腸的,用澱粉加上紅曲糅合上色後灌到豬腸裡面去,然後再後續煎、炸或者炒,吃的時候切片,淋上辣椒、蒜末和姜末等等,用竹簽紮着吃。
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這種真正豬大腸的灌腸了,比較多的是用澱粉和紅曲捏成大腸的形狀,滋味雖然不如真正的灌腸香,不過勝在便宜,用油一煎味道也是不錯的。
8.爆肚
非常出名的老北京風味小吃,采用羊肚或者牛肚制作而成,牛爆肚分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闆、陰面肚闆、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
雖然名字裡面有個“爆”字,它卻不是油炸食品,而是将新鮮的羊肚或者牛肚切好後,用沸水煮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等等藝人名人都非常喜歡吃爆肚。
9.艾窩窩
艾窩窩是老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且曆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内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這上面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艾窩窩是用糯米做成外皮,包裹上芝麻仁、瓜子仁等等餡料做成的一種美食。
這種美食在明朝時期稱之為窩窩,那為什麼現如今卻叫艾窩窩呢?清朝的李光庭在《鄉諺解钫》中有說明,以前皇帝想吃這種窩窩的時候,就吩咐道“禦艾窩窩”,逐漸傳入民間後,百姓不能用“禦”字,于是就稱之為“艾窩窩”。
10.酸梅湯
酸梅湯可以說是老北京夏天必備的飲料之一,冰鎮之後口感尤佳。
其實在古代,我們就有吃冰食的傳統,不過那時候受藏冰技術限制,所以隻有皇室少數人才有福享受,到了清代,藏冰業高度發達,冰已經不值錢了,很多老百姓也能夠消費得起,所以冰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行和發展。
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都是夏日消暑佳品。
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湯是由清宮禦膳房傳到民間的方子配制,素有“清宮異寶,禦制烏梅湯”之說,因此口味獨特。據說最為精制講究的酸梅湯,不用水煮,而用沸水浸泡酸梅。飲時也絕不往碗裡加冰,而是在湯罐外用碎冰塊“鎮”,所以酸而不烈,冰而不鑽牙床。
老北京的小吃還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舉,上述10種可以說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你有興趣試試嗎?
我是大叔,傳遞有趣有料的美食知識和烹饪技巧,喜歡記得關注我,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