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語解釋為,出自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意思為,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做成器具,後來用來比喻能擔當大事或做出大事業的人成就比較晚。
一聲驚雷,原來大器晚成是錯了。
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漢以前的版本帛書版《老子》,其原文是“大器免成”。
大器免成
老子着《道德經》距今約2500年左右,傳世的版本以三國曹魏時期王弼的注本引用最多,距今1800年左右。
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及常年戰争不斷,很多古書被焚毀,大儒被殺,漢初開始很多名仕靠記憶重現古書,才使得部分被焚毀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但由于是靠記憶恢複,且幾百個大家大儒被坑埋,漢初所剩名仕有限,靠記憶重現古書難免有謬誤。
當然還有一些為了避諱當朝皇帝的名諱而更改的個别文字,如避諱漢文帝的劉恒的恒,而把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恒改為常。而很多這樣的更改,後人不得而知,直到帛書和楚簡出土方為後人所知,為避諱帝王名諱而更改竟然過百處之多。
而《道德經》中的謬誤,直到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版老子,及1993年郭店出土竹簡老子,才得以對後世傳世版《道德經》的謬誤加以部分修正。
大器晚成,原來是大器免成。我們先來看原文。
傳世版: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隐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帛書版: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襃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帛書版 老子 《道德經》
我們隻看四大的排比句。無、希、免都是沒有的意思,老子四個排比是從不同的側面說明一個意思,都是極限放大從而走向相反的面。正符合了道家思想,其大無外,其小無内。
如果把免改成晚,就跟整個排比的意思完全不同了,所以帛書版本是正确的。一則帛書版本更接近老子的時代,兩位從整體意思來講,免更符合老子整體的意思。
大器免成,因為其無限大,所以其實大器是不會最終完成的。老子說得大成若缺,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老子的思想在《道德經》裡是一以貫之的。
大方無隅,方,可以理解為方向,也可以理解為方形,無論是方向還是方形,都是無邊無際的,所以也就沒有角落,因為隻要有了角落,有了邊際,就不能更大了,不符合老子的道。
大器晚成這個成語,其實不符合老子的道,老子講的都是颠撲不破的真理,而大器晚成不是真理,因為大器也可以早成,比喻為人的成就,也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獲得大的成就不一定要很晚。王弼20歲注釋的老子《道德經》,被後人奉為經典,近兩千年無人超越。
當然,換個角度講,大器晚成已成了約定俗成的成語,放在日常生活中來講,也是有它自身的意義的。可以鼓勵人們,成就不怕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