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即将落下帷幕。莘莘學子,數年苦讀,如釋重負。先不說高考制度是否科學合理,高考内容從始至終都不曾離開科學。畢竟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途徑,科學素養水平決定着中國青少年一代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更決定了中國的未來。
高考,到底都考了什麼?PS大衆科學的歸納是:科學素養。近幾年的高考改革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對于創新型人才選拔的迫切需求,在提升高考制度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我們不難發現高考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辨、創新思維、學科視野,以及關注現實的能力與意識。(具體包括解讀信息能力、論證和探索問題能力、知識運用和創新能力、發散思維與遷移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抽象化歸納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計算求得能力、數據處理方法能力等。)
實際上,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課程标準框架便開始以科學素養為核心,但直到近幾年的高考改革,才真正開始凸顯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從近幾年的高考考試大綱中不難發現,各門高考課程均強調了科學素養與科學精神,從而真正将知識、方法、思維、價值觀等科學素養的要素融會貫通起來。
不管是高考還是自主招生的過程中,一緻的趨勢都是:在考查知識點之外,更注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運用,以及結合社會發展現實,發現學科的人文内涵。換句話說,如今的高考不僅僅在于讓學生給出答案,更需要學生回答“為什麼”、“怎麼辦”的問題。
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或文科綜合(思想政治、曆史、地理)
// 語文: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内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同樣,高考好作文也離不開科學和科技素材的支撐。
2022年普通高考語文作文試題全國乙卷北京冬奧會,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受與思考。(内容圍繞中國綜合國力、比賽成績、科技亮點、交通等方面)
全國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圍棋是競技、藝術、文化,也是科學)
全國新高考Ⅱ卷有位科學家強調,實現北鬥導航系統服務于各行各業,“需要新方法、新思維、新知識”。她緻力于科技攻關,還從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北京卷網絡時代、疫情期間,很多活動轉向“線上”,你一定有不少關于“在線”的經曆、見聞和感受。以“在線”為題目,寫一篇記叙文。
浙江卷浙江省着力強化創新驅動,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深入實施“鲲鵬行動”“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質量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以上材料對你未來發展有什麼啟示?請寫一篇文章。
// 數學: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學科。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于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所有的數學對象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從這個意義上,數學屬于形式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
// 外語: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體現。更深入的語言學習被普遍定義為對語言的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研究。
// 思想政治:涵蓋了諸多社會科學學科。
// 物理:研究物質的運動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粒子。
// 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自然科學的一種。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學與核物理學,化學研究的原子、分子、離子(團)的物質結構和化學鍵、分子間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觀世界中最接近宏觀的,因而它們的自然規律也與人類生存的宏觀世界中物質和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最為息息相關。
// 曆史: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社會進程過往事件和活動的學科,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曆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曆史,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 生物: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自然科學基礎學科之一。目的在于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服務。
// 地理:研究地球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地球科學的分支學科。
—
2013~2022年高考熱門專業前5名近十年高考熱搜專業選擇“向實”,前沿技術型學科更受關注。
—
2022年十大熱度攀升專業人工智能連續三年蟬聯熱度增幅最高專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