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場”是小麥從地裡收割到晾曬歸倉前停放和碾打的場地。通常這塊地要有良好的進出道路,便于轉運和存放;要有相對較大的地幅,不一定很長,但一定要方正;要兼顧分散各處田地,位置居中最好。
作場的地一般都是固定的,每年要麼種大麥、油菜,要麼空着啥也不種。大麥、油菜生長期比小麥短10天左右,一般在收小麥前完成收割。
這個場地很重要,要精耕細作花不少人力和時間。大麥和油菜收割後,先用牛或人拉犁翻地,再找平沒有起伏坑窪,用耙子耧很多遍,撿走碎石、土疙瘩、麥茬和草根。人拉着碌碡,進行碾壓。每碾壓一遍,太陽曬上半天。如果墒情不夠,還要灑水。
光場時,炕灰是必不可少的。把炕灰裝在一個長把笊籬中,放在碌碡上。随着碌碡的滾動,炕灰通過笊籬的縫隙均勻地灑落在碌碡面上,既不粘黏,還能保證場面碾壓後的平滑。
這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智慧和手藝真是讓人佩服。經過兩三天的反複碾壓和晾曬,原來凹凸不平的泥土地,奇迹般地像水泥地一樣平整結實。場光好了,農忙的大幕也正式開啟了。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