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鍊最早來源于彼得·德魯克提出的"經濟鍊",而後經由邁克爾.波特在上世紀80年代發展成為"價值鍊",最終日漸演變為"供應鍊"。那麼什麼是"供應鍊"(SUPPLY CHAIN)呢:
它的标準定義為:"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産品及最終産品,最後由銷售網絡把産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它是将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鍊模式"。所以,一條完整的供應鍊應包括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或零配件供應商)、制造商(加工廠或裝配廠)、分銷商(代理商或批發商)、零售商(大賣場,百貨商店、超市、專賣店、便利店和雜貨店)以及消費者。
廣義上的供應鍊,是一個範圍更廣的企業機構模式。它不僅是條聯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料鍊、信息鍊、資金鍊,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它也是一條增值鍊。因為物料在供應鍊上進行了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了其價值,從而給這條鍊上的相關企業帶來了收益.這一點很關鍵。它是維系這條供應鍊賴以存在的基礎.
然而,我們這裡重點講述的,或者說首先開始介紹的,其實是企業内部的供應鍊。因為隻有當每個企業自身的供應鍊管理做好了,才可能更進一步,完善其上下遊企業即它的供應商及銷售商的完整的供應鍊。所以還是先從“一屋掃起”,先管好企業内部的供應鍊。
派可數據一站式企業級BI可視化分析應用移動端展示樣圖
♣企業内部供應鍊
企業内部的供應鍊,通常包含計劃(需求計劃和供給計劃)、采購、生産、倉儲運輸等主要職能部門。就目前中國企業的現狀,除了TOP的一些外資企業(一般美資,歐洲的企業)在供應鍊管理上較為完善,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的供應鍊管理還非常非常落後,主要表現在跟供應鍊管理配套的ERP系統的缺失或者某些功能的缺失,從而造成低效率,高成本,差強人意的服務水平。
那很多人談到供應鍊管理,會跟物流管理畫上等号。這是個誤區。而實際上,物流管理僅僅是企業内部供應鍊末端的一個執行職能,在這之前,還有采購及生産兩個執行職能。而驅動這三大執行職能的是異常重要,但是現在卻被很多企業忽視的----計劃職能。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一個可執行的計劃,就沒有一個好的事前規劃和預警,那後面的執行就變得沒有章法,很容易陷入混亂。所以,說計劃是供應鍊的引擎,一點都不為過。
做好供應鍊管理,有很多途徑。目前很多公司在做供應商管理,需求管理,力求搞定兩端,即供應商和客戶,以求達到供應鍊的高效順暢。然而能在這兩方面做文章的多是在行業裡比較有“霸權”的大公司。量大,足以讓供應商俯首稱臣;或者渠道壟斷,可以把控市場需求。然而更多的企業,可能在行業中沒那麼強勢,那這種時候,就需要另辟蹊徑。抓住計劃這個引擎完善流程,完善系統,輔以自動化的排程工具,将執行化簡為繁。實踐下來,這條路,可行!
供應鍊流程圖
以上部分内容來自易通慧谷的博客,派可數據轉載此文,并已聲明上述創作者信息,如有侵權請原作者聯系我們處理。
派可數據一站式企業級BI可視化分析應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