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讨厭吧唧嘴的聲音?吃飯的時候,聽到“吧唧吧唧”的聲音,你開心嗎?,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讨厭吧唧嘴的聲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吃飯的時候,聽到“吧唧吧唧”的聲音,你開心嗎?
健康君就不喜歡周圍人吃飯吧唧嘴的聲音。雖然總被父母規範用餐禮儀,但下一秒,就會被他們吧唧嘴的聲音打擾......
雖然厭惡這種聲音隻是個人好惡。可是,最近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醫學研究表明:無法忍受咀嚼等聲音的人可能存在大腦異常症狀......而這種症狀叫做“恐聲症”。
插播科普:恐聲症(Misophonia),也被稱作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征(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簡稱“4S”)。耳鳴專家Jastreboff教授認為,“恐聲症”是一些個體對普通環境噪音的容忍度萎陷所表現出的狀況。它既能是漸行性的,也能是突發性的,緻使患者陷入危機狀态。
耳鳴和強迫人格都可能“恐聲”
關于“恐聲症”的病理成因,專家們仍然各執一詞。一項研究表明,耳鳴與恐聲症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據調查,耳鳴患者中的恐聲症患病率高達79%,而偏頭痛患者中的“恐聲症”患病率從60%到100%不等。
另一些研究者将“恐聲症”視為聽覺過敏,然而恐聲症患者并非聽到聲音任何聲音都難受,而是對嚼口香糖、按圓珠筆、敲鍵盤等聲音感到厭惡。聽覺學家Ann Rhoten博士稱這些聲音為“觸發音”(Trigger sound)。而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者發現,由于“情緒控制機制”的差異,一旦聽到觸發音,“恐聲症”患者的大腦會陷入失控狀态。
在2013年,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項研究總結了“恐聲症”患者的共性:患者不僅讨厭這些聲音,更有甚者會引發言語或肢體上的攻擊等極端反應……
然而,患者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反應是不理智的,并感到自責,還會主動回避容易出現類似聲音的場合。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中30%的志願者在測試前就已被确診患有其他精神疾病,超過50%的人有強迫型人格。看來,恐聲症和強迫症等精神疾病之間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目前,關于“恐聲症”的研究基本處于起步階段,定義仍較為混亂。臨床上,“恐聲症”這種特殊疾病的資料很少,它的病因也沒有完全确定。不過,患有“恐聲症”的人還真多。
聽到咀嚼就崩潰,父母醫生不理解
2012年,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有個19歲女孩名叫Emma·Riehl,她患有此病并飽受困擾,一點點聲音都能把她逼瘋。
∆ 被聲音的恐懼所支配的Emma·Riehl
在Emma的耳朵裡,别人的細聲耳語也難以忍受,就連自己吃飯的咀嚼聲也讓她抓狂。現在,為了保持不暴躁,Emma一天24小時戴着耳塞。
今年,東肯塔基大學采訪了一位恐聲症患者Kamyla Adrlik,她表示經常會感受到和家人吃晚餐時的痛苦:“在我7歲時和家人吃飯的一個晚上,我突然郁悶起來,我注意到爸爸的咀嚼方式真的令我困擾。”
∆ Kamyla Adrlik展示了她的聲波發生器,這種設備可以持續播放白噪音。
就在幾年前,這位25歲的女孩發現自己患有“恐聲症”。Kamyla 說:“當聽到類似嚼脆薯片的聲音時,我覺得恐慌在發作。我的心跳加速,我的手開始出汗,沒有什麼比從聲音中跑開讓我更想要的了。”一直以來,家人和朋友都認為Kamyla在故意找茬。
無獨有偶,29歲的Olana Tansley-Hancock來自英國肯特郡,從8歲起拒絕聽到家人用餐的聲音:“聽到他們吃飯的聲音,我當時想的就是狠狠地朝人臉上打一拳。”
上大學時,Olana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她在火車上前後換了七次車廂,因為乘客用餐或者撚紙的聲音讓她無法忍受。她去看醫生,可醫生在聽到症狀描述後嘲笑了她。
後來,Olana加入了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她試着改變生活方式,減少了咖啡因與酒精的攝入,但去電影院看電影時還戴着耳機。她表示:“這項研究讓我如釋重負,其他人也可從中了解這種疾病,這也為更好地控制病情帶來了機遇。”
改善“恐聲症”,心态要健康
雖然科學家們逐漸開始對“恐聲症”有所了解,但并不代表“恐聲症”是一個罕見的、影響甚微的疾病。一些人對聲音的恐懼不僅有生理上的反應,心理上也會受到刺激。
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483名被測試的大學生中,高達20%的人說自己表現出了嚴重的恐聲反應,并且伴随着煩躁、焦慮、抑郁等症狀。
目前,恐聲症還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案。但我們相信日益更新的研究、健全的咨詢服務和治療會為這個群體提供改變生活的希望。另外,健康君覺得,真要解決這種無形的恐懼感,先得從自身心理上克服無形的壓力,還要注意少喝酒,這種感覺也許會慢慢消失哦~
編輯 劉蘭若
來源 英國《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WEKU
本文為趣健康(ID:xjbjiangkang)原創内容
歡迎朋友圈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