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 “孩子總是悶悶不樂,拒絕交流。”世界第30個“精神衛生日”即将到來之際,10月9日上午,南京腦科醫院舉辦了有關精神衛生的義診活動,現場接待了近200人次的咨詢。
據《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周歲以下未成年人中有情緒、行為障礙者達3000萬人,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至32.0%。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對全國22個省市的調查結果顯示,約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強迫、抑郁等症狀。“我院早期幹預科統計了去年9月-12月患者年齡分布情況,發現約70%都是青少年患者。”南京腦科醫院早期幹預科主任醫師朱榮鑫表示,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在這個契機之下,更要重點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提升他們的心理調适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很多樣,有學習問題,比如考試焦慮、厭學等;有社會人際交往問題,比如學校适應不良、逃學等;還有強迫、抑郁、自傷、網絡成瘾等現象。”朱榮鑫說,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往往是情緒問題,表現為情緒低且極端化。青少年心理疾病越早治療就越能進行有效的幹預,恢複也就越好。 “對于心理健康問題,不是隻能依靠心理疏導或者心理治療去解決,心理問題靠心理方法去解決往往是不夠的,還需要對症下藥。”朱榮鑫解釋,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成因大多複雜多樣,除了社會家庭等環境因素影響,還可能與青少年成長期間的生物學因素有關,環境因素的影響可能是近期的或遠期的,影響時間則可能是長期的或短期的。因此在治療時,首先需要針對心理問題作出評估,再根據評估去制定個性化的幹預策略。“也就是心理學中重要的‘沒有評估,就沒有幫助’!”朱榮鑫強調。
朱榮鑫表示,疫情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确實迎來了一個短期的“小高峰”。孩子們在家上網課,原本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了,加上接觸電子産品的時間較長,網課效率低下等原因,可能會帶來學習上的焦慮,自閉等心理健康問題。“孩子上網課需要一個獨立和安靜的環境,他們往往把自己一個人關在一個房間裡,網課到底上的怎麼樣?孩子的狀态怎麼樣?很多家長不得而知。”朱榮鑫說。但同時,他也鼓勵家長不要太過焦慮,換一個角度想,也正是因為疫情讓家長和孩子有了更多在家裡接觸的機會,有利于家長對孩子的觀察。 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預警系統成為了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朱榮鑫希望能通過靈敏度高的篩選工具和一些信息化的手段結合,定期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狀态動态評估,并建立心理檔案,及時發現問題。“在保護好青少年隐私的前提下,對心理檔案實現不同層次幹預人員信息共享,讓家庭、學校、社區都參與到青少年心理問題防控體系中來。”朱榮鑫說。 “這是非常理想化的狀态,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朱榮鑫解釋,因為青少年12歲開始,大腦皮層進入了一個快速發育的進程,神經可塑性是非常高的,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一些外界環境的因素的影響,各種各樣的幹預手段也可以逆轉一些心理疾病的病理狀态。 “形成閉環式的服務網絡-篩選問題-解決問題”朱榮鑫說,這一切努力的最終目的是讓社會能更好地接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同時也有助于這些孩子盡快地回歸社會。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蔣明睿 實習生 王鲲鵬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