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年—361年,一說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隐居剡縣金庭。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曆任秘書郞、甯遠将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内史,領右将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義之轶事一一東床快婿
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是琅琊王氏王曠的第二個兒子。
16歲時被郗鑒選為東床快婿。郗鑒有個女兒,年長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鑒愛女故要為女擇婿,與丞相王導與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說其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後,郗鑒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
郗鑒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着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東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郗府覓婿,都争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無其事。”郗鑒說:“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鑒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東床快婿
王義之轶事一一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闆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闆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迹一直印到木闆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王義之轶事一一竹扇題字
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今紹興)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别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着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王義之轶事一一書成換鵝
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态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隻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将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王義之轶事一一巧補春聯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于門。因為他的字号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贊歎不已,拍手叫絕。
王義之轶事一一不避之字
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桢之、靜之。王羲之後人不避家諱,這裡藏着個大秘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秘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恪寅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
道教情緣
《蘭亭序》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系。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産生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于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曆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産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鬥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向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于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巧避災禍
王羲之幼年時,甚得大将軍王敦的寵愛,常常要王羲之陪着睡。有一次王敦先起床,不久錢鳳進來,王敦命奴仆全數退下,兩人商議謀反大計,一時忘了王羲之還睡在床上。王羲之醒來,聽見王、錢二人談話的内容,知道難逃一死,為求活命,隻好在臉上、被上沾滿口水,假裝一副熟睡的樣子。王、錢二人話談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還沒起床,大驚道:“事到如今,隻好殺掉這個小鬼了。”等掀開蚊帳,看到王羲之滿臉口水,以為他睡熟了,什麼也沒聽到,王羲之因而保住一命。
故居
王義之故居有兩處。一處位于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号,為古典園林式建築,占地約5畝,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後即到池中洗刷硯台,長時間後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們名曰“洗硯池”。
修繕一新的洗硯池、曬書台、鵝池、禊亭等遺迹,可一窺當時王宅的模樣。新建的晉墨齋、書法展室和百米長的書法碑廊,可使欣賞到書聖的手迹、碑帖以及當代南北大家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
另一處位于在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東三十五公裡處的金庭鎮。原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故宅(王羲之晚年隐居此處)。十三世孫王衡于此舍宅為觀修煉,稱名金真館,後改稱金真宮;宋永初十七年(440),褚伯玉奏改為金庭觀。
下為巜筆勢論》并序之一
學書法的悟性超過常人,但還沒有娴熟于規矩。父親不親自教凡子,自古就有此說法,現在我著有《筆勢論》一篇
這裡論到的字勢,總起來有十二章,每一章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準、楷模,詳細指出這方面的錯誤,摘出最重
2021.11.0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