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孩子的如廁問題,昨天我們家孩子竟然站着在家不同的房間硬生生尿了4次褲子。這讓家裡人很崩潰:娃啊,你都自己會上廁所一兩年了,怎麼今天突然又尿了呢?
但對于老母親的我很明白這隻是孩子自主如廁過程中很自然的倒退階段。
自主如廁的四個階段通常來說,孩子的如廁會經曆4個階段:
1.孩子首先能控制夜間不大便
2.孩子能逐漸控制白天的大便
3.孩子能逐漸控制白天的小便
4.孩子最後能控制夜間不小便
看着有點繞,我來說說背後的基礎邏輯:從生理機構來說,小便是由膀胱控制的,大便則是由大腸控制。
大腸的生理發育和髓鞘化程度要早于膀胱。
這就不難理解我們看到很多“愛幹淨”的小寶寶很小的時候就不會在夜間把粑粑拉在身上了。
孩子的生理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個體差異,而這些不是我們大人能控制的。
更不是我們喊幾句:你要去馬桶上廁所!孩子就能學會的。他們有自己生理發展的生物鐘。
很多時候,孩子還會出現前進兩步,倒退一步的情況。這些都非常正常,總體來說都是朝着前進的方向~
如何正确幫助孩子學會自主如廁既然我們無法決定孩子的生理發育進程,我們可以做哪些呢?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實踐分享:
1.要幫孩子學會自主如廁,尿濕的感覺體驗很重要。
這一點布尿布和布的訓練褲優勢就來了,因為孩子可以第一時間将“尿了”以及随之帶來“濕濕的”的感覺結合起來。
這種因果關系的體驗會自然地增長孩子如廁的經驗,提醒他下次去小馬桶上廁所。
現在很多孩子自主如廁的時間比以前的孩子要晚很多,這和尿不濕普遍的使用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2.讓孩子參與如廁的過程。
如廁的時候許多父母會忽略孩子的心裡預備。
以前都是大人幫孩子換尿不濕,在孩子穿了兩三年尿不濕之後,我們突然告訴孩子:你長大了,得去馬桶自己上廁所了。
因為前面缺乏參與如廁的經驗,孩子們對改變經常表現出錯愕,并感受到壓力。
有壓力的時候通常就做不好。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
答案是:無論你的孩子現在多大,請别忘記要讓她參與進來。
可以是讓他觀看你如何将排洩物倒馬桶裡,并按沖水按鈕沖掉;
可以是給孩子準備一個小闆凳,如廁後地站在上面用流動的水洗手;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把弄髒的褲子一起手洗(記住是一起做,不是懲罰);
這些都是孩子學習如廁的預備。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父母要學會放輕松。當我們懂得孩子的如廁是由生理發展的特點決定的,那麼我們就不會焦慮求快。
當我們沒有壓力,并且孩子們有機會參與我們照顧他的過程,他們反而會做得更好。你們覺得呢?
和孩子一起做,而非替他做。這真的是父母需要學習的很重要的育兒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