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關于李鎮西的教育觀

關于李鎮西的教育觀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0 13:21:03

關于李鎮西的教育觀(李鎮西教育要有)1

關于李鎮西的教育觀(李鎮西教育要有)2

【李鎮西專欄】

教育要有“兒童視角”

原創作者|李鎮西

本文為李鎮西校長原創,校長傳媒獲得授權發布

“兒童視角”本來是文學創作領域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小說作者借助于兒童的眼光或口吻來講述故事,故事的呈現過程具有鮮明的兒童思維的特征,小說的叙述調子、姿态、結構及心理意識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選定的“兒童的叙事角度”。相對于成人視角,兒童視角在觀察、描摹事物,講述和理解事件時表露出兒童所特有的思維習慣、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因此,兒童視角是一種叙事策略,一種獨特的話語表述方式。

我想到了教育。最近我們常常聽到“學生立場”這個概念,其含義大緻和“兒童視角”類似——通俗地說,就是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但“學生立場”這個短語比較容易讓人想到“教師立場”,并可能在潛意識裡将二者對立起來——而事實上,“學生立場”和“教師立場”并非完全對立。因此,我還是更喜歡用“兒童視角”這個概念。

什麼是教育學意義上的“兒童視角”呢?我不是理論工作者,沒有能力從理論的高度下定義。但我可以這樣來表述我對“兒童視角”的教育學理解: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這個理解,也不是我的“原創”,而是讀兩位我十分尊敬的教育家的著作所受到的啟發。

蘇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著作《帕夫雷什中學》中這樣深情地寫道:“一個好教師首先意味着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帕夫雷什中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2月第一版第44頁)記得當我讀到“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時,怦然心動,想了很久很久。教師應該多想想自己曾是孩子時的歡欣、恐懼、喜好、憎惡,想想小時候自己喜歡怎樣的老師,以及老師怎樣上課,這不就是“兒童視角”嗎?

陶行知在《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中,這樣告誡未來的教師:“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元的慷慨。做了一個紙鸢飛不上去,是有齊白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他沒有打着讨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讨不着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嘔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裡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而沒有得到‘優’,仿佛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會兒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陶行知教育文選》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57頁)讀到這裡,我無比感動:陶行知之所以成為不朽的教育家,與其說因為他首先有一顆偉大的愛心,不如說他首先有一顆純真的童心——“變個小孩子”。某種意義上說,童心,這就是“兒童視角”,沒有這樣的“視角”,絕對當不好老師。

幾年前,我八十年代教過的一個叫“趙剛”的學生來看我。我倆在城外的一條綠道上散步聊天,談社會,談國家,談人生……他給我說:“李老師,剛進入初三時,有一件事我對你很有意見,但當時沒說,現在可以說了。”我說:“好呀,你說。”他說:“那是進入初三的開學第一天,你在班上表揚很多男同學經過一個暑假,都長高了,你還說誰誰誰長高了多少厘米。我當時好想你表揚我啊,因為我一個暑假長了七厘米,可是,你表揚這個表揚那個,就是沒表揚我!我當時氣了很久!”

我聽了哈哈大笑,心想,這都值得你生氣?我當時是随便點了幾個同學表揚,我怎麼知道你也長高了呢?這事都要生氣,也太小氣了嘛!這哪值得生氣呢?但我轉念一想,覺得趙剛“小氣”,這是成人的想法,而當時,趙剛是一個小男孩,一個暑假長了那麼高,多麼希望老師能夠知道并表示欣賞啊!可我卻沒有如他所願表揚他。這事仔細一想,至少說明:第一,我沒有關注他,如果報名那天我仔細觀察他,長了七厘米我應該能夠看出來的;第二,在我表揚其他男生的時候,我沒有覺察到坐在下面的趙剛臉上那渴望的表情。于是我對趙剛說:“是我的不對。雖然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你才對我說,你也早就不為此事感到委屈了,但你說出來是有意義的,因為我還在當老師,這對我以後更加細心地對待學生,特别要以兒童的心理去理解兒童,是有幫助的!”

正是我的學生趙剛告訴我,什麼叫“兒童視角”。

加拿大學者馬克斯·範梅南在其《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中,寫了這樣一個教學現場——

在其他同學面前演示一個十年級的科學實驗的結果時,考瑞完全失去了他的潇灑和信心。現在他感到十分地尴尬,簡直就希望能鑽到地底下去,這樣他就永遠也不要見到他的同學們了。孩子們注意到了他内心的鬥争,有的開始竊笑,而其他的同學則為考瑞感到尴尬,于是假裝不去注意,這使得情形變得更糟。考瑞僵立在那兒,臉上抽搐着,那種安靜變得讓人無法忍受。就在這個時候,老師打破了這種尴尬,遞給考瑞一支粉筆,并問他是否用兩三個要點将主要的結果弄出來。考瑞這時有了一個機會轉過身去,鎮靜一下自己,不面對其他孩子。同時,老師向班上作了一些評論,以幫助考瑞回憶和梳理結果。結果,考瑞的實驗結果陳述作得還不錯,老師最後說:“謝謝你,考瑞。你剛才經曆了一個很艱難的時刻,我們都經曆過類似這樣的時刻,你做得很好。”

在這裡,考瑞的老師是機智的,更是善解人意的,她巧妙地将考瑞從尴尬中解救了出來。而這樣做,源于她有一顆能夠細膩感受兒童内心世界的心,即我今天所說的“兒童視角”。站在成人的角度,老師也許關心的隻是答案的“對”與“錯”,以及為什麼“對”或“錯”,眼睛裡隻有冷冰冰的知識,而沒有活生生的人。但考瑞的老師不是的,她理解考瑞的臉紅、心跳、不好意思、覺得丢人、無地自容……她覺得當務之急不是幫助學生弄清知識,而是給孩子以尊嚴,讓孩子恢複自信。所以才她找了一個理由,讓孩子“轉過身去,鎮靜一下自己,不面對其他孩子”,最後獲得了“陳述作得還不錯”的結果。設想一下,如果不是這樣,即使教師不批評、指責,而是請考瑞“坐下再想想吧”,那也會讓考瑞多麼難受。考瑞老師的高明和充滿尊重的辦法,是給考瑞創造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面對,去處理,并獲得成功。

北京十一學校的李希貴校長曾談到“當學生提出不上課、不作業、不考試的時候,怎麼辦?”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許多教育者看來簡直就是“亂彈琴”。是的,如果從“成人視角”看,學生不上課、不作業、不考試,那還叫什麼“學生”?但李希貴的回答是:“在十一學校,我現在面對最多的挑戰就是,這些學生會找到我,說他找老師商量,希望這兩個月不上課了,但是老師看上去不太同意。還有學生找到我,希望這個學期不做某學科的作業了,我跟老師商量,老師擔心我。這樣的學生為什麼會出現?當一個學生出現的時候,自習時間不一樣,尤其是今天互聯網的影響,他不僅僅靠一個渠道學習的時候。當他變得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有什麼理由讓他在課堂上做一樣的作業、考一樣的卷子?為什麼?沒有理由,就是習慣,就是制度、就是掌控。但是,要打破這個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如果真的要研究每一個學生成長鍊條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我們必須打破。”

想一想吧,我們的教育中,我們的課堂上,是不是缺少了一些“兒童視角”呢?我們制定過那麼多的校規,有哪一條跟孩子商量過呢?我們有太多整齊劃一的要求,不就是為了方便教育者便于管理,甚至“看起來舒服”嗎?我們空洞乏味地給孩子灌輸那麼多超越他們年齡特點因而他們根本聽不懂的這個“思想”那個“價值觀”,想過孩子的感受沒有?

在今天這個背景下,提出教育要有“兒童視角”是有特定針對性的。但這絕不意味着我主張絕對的“兒童中心主義”,即一味地遷就兒童,放任兒童……決不是的!如果那樣,等于是取消了教育。從另一個角度看,教育的“成人視角”依然重要,這意味着我們的教育使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的過程、智慧和藝術,等等。但任何一個時代所強調的,總是該時代所缺乏的。今天,我們時代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教師的大腦”,而是“孩子的心靈”,因此,我呼籲——

教育要有“兒童視角”!

2016年10月7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