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鳳凰隻栖身于梧桐樹上,說白了就是鳳凰是會選擇好的樹木而栖身,而不是随便找一棵樹當作栖身之地,而鳳凰指的便是良禽。而古代的賢臣良将,會選擇自己值得追随的主公,才能發揮出自己真實的才能,這便是這句話所體現的的一個含義。
良禽擇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最早出處
雖然在古代經常會出現“良禽擇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這樣的俗語,但是其最早的出處,卻是在春秋時期。孔子在衛國之時,衛靈公仰慕孔子的才學,因此向孔子讨教列陣布兵之法,孔子卻立即回答,“軍旅之事未嘗學也”。很明顯,對于孔子來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對于列兵布陣,并非是自己的長項。
通過這件事情之後,孔子便帶着自己的學生離開了衛國,對于此,孔子的學生非常不解,孔子在衛國有着極高的威望,為何卻選擇了離開?孔子聽後,則說了一句話,學生們便豁然開朗了,這句話便是“鳥擇木,無木擇鳥”。這句話後來便是演化成了“良禽擇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孔子認為,君子遇事,應該看清局勢,在哪裡才能使自己的才智發揮作用,很明顯,衛國隻需要列兵布陣的人才,而自己在衛國根本發揮不出價值。
典型案例,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
良禽擇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這句話的典型代表便是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了,劉伯溫五十歲之前可以說是一事無成,雖然為官清廉,但卻處處被排擠,官位也是一貶再貶。不過,劉伯溫卻一直苦修兵法易經,在劉伯溫看來,有了梧桐樹,不愁沒鳳凰,就這樣,劉伯溫的名氣越來越大,拜訪他的人也越來越多,一時間可謂是門庭若市。
就這樣,五十歲之後的劉伯溫,遇上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那就是朱元璋起兵。面對劉伯溫,朱元璋虛心讨教,并且尊稱劉伯溫為先生,還為劉伯溫開設了禮賢館,稱劉伯溫為漢代的張良。此時的劉伯溫才知遇上了真正的明主,遂心甘情願追随朱元璋成就了一番大事,而劉伯溫也流芳千古。
可以說,劉伯溫不愚忠元朝,審時度勢,最後選擇朱元璋而成就了自己,讓自己的畢生所學得以發揮作用,這便是應了“良禽擇木而栖,賢臣擇主而事”這句俗語,如果劉伯溫一味愚忠,隻會讓自己的一身才華付諸東流。
今時今日,這句話依然是千古不變的哲理
直到今天,這句話依然在影響着每一個人,在職場中,很多老闆其實并不懂得管理人才,之前一個案例,便很好體現了這個問題。一位資深的技師,一直得不到老闆的賞識, 而因為技師上了歲數,無法兩班倒,老闆認為技師工作懶散,便要給他降低薪資。這位老技師一怒之下便離開了自己工作了十年的崗位,轉而找了另一家公司,而之後的所發生的事也就很明确了,另一家公司賞識老技師的能力,開出了三倍的薪資,而之前的公司因為老技師的離開,面臨的問題數不勝數,損失超千萬。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你有能力,但是遇不到一個賞識你的老闆,那麼是不可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的,甚至說付出與會被不成正比,隻有遇上了伯樂,自己的才華才能盡情施展,回報也會自然而然。當然,前提是你要有能力才行,有了能力才能去找所謂的伯樂,沒有能力到哪裡都是一樣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