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囗(超級像,傻傻分不清)
口(拼音:kǒu),口,漢語規範一級字 。象形字,其甲骨文像一個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發音說話。本義為嘴,引申為容器通外邊的部分,出入通過的地方等。口也是個部首字。
囗(拼音:wéi),古同“圍”。(拼音:guó),古同“國”。
2.劉--刈
劉,讀作liú或liǔ,最早見于甲骨文 。本義是殺,後延伸至表示斧钺類武器等。《說文解字》大概是因避漢皇帝劉姓之諱而失收,但有以“劉”作偏旁的字且“鐂”字不見于史傳,徐锴據此推斷繁體“劉”因屈曲的“刀”(刂)被誤作“田”而訛誤為“鐂”,漢字工具書一般采用徐锴的說法。
刈(拼音:yì),割草。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割”的二簡字,後停用。本作乂。形聲。從刀,乂( yì)聲。本作“義”。刈,斷也。又,殺也。——《廣雅》
3.母--毋
母,(拼音:mǔ),用作姓 ,最早見于甲骨文 ,其本義是指:母親,也可泛指女性的長輩,如《爾雅·釋親》:“母之姊妹為從母。”後引申為養育;哺乳、根本;根源、老婦的通稱、經商或借貸的本錢等義。
毋(拼音:wú),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 。最早見于戰國。本義是不要,表示禁止,引申也用作一般否定詞。
4.侯--候
侯(拼音:hóu),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本義是指古代射禮所用的射布,古代群居,能為衆射獸除害者則以為長,故引申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諸侯,後又泛指達官貴人。
候(拼音:hòu),本意是指守望、偵察,也指征兆,時節,還指事物變化中的情況。
5.盂--孟
盂 (拼音:yú),盂是中國古代一種盛液體的器皿。
孟(拼音:mèng),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于商代金文。認為是形聲字,從子,皿聲。孟的本義指同輩中最長的,泛指排行第一的。又指每季度的第一月。孟也是姓氏用字。
6.王--壬
王(拼音:wáng、wà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 ,指事字,其甲骨文像斧钺之形,“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權。本義是古代的最高統治者。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為皇帝,“王”就成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項,如:諸候王、親王、郡王等。也指在某個領域、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如:故事大王等。以上義讀wáng。“王”一般作為名詞,但有時也作為動詞使用,指稱王,多用于古代漢語中,讀wàng。
壬(拼音:rén)是漢語常用字 ,始見于商代甲骨文 。“壬”字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幹第九位的名稱,本義不可考。“壬”由天幹第九位引申為序數九的代稱,九為單數最大,故“壬”又引申為盛大。“壬”又有奸佞義,當屬假借,“佞”從“仁”得聲,古音“壬”、“仁”同屬“日”紐,音近可通。
7.翟--瞿
翟姓,中國姓氏之一,一般有兩個讀音,一為“dí”,一為“zhái”。翟姓最早源于周代諸侯軒轅氏翟國,軒轅氏翟國後為晉國所滅,國人以翟為氏,稱翟氏。
瞿(qú、jù)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 。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其古字形像鳥睜大眼睛驚視的樣子 。本義指像鷹隼一樣地驚視,又引申為人驚恐回顧的樣子,讀作jù。又音近通“戵”“衢”等字。現代漢語主要用作姓氏,讀qú。
8.末--未
末(拼音:mò)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此字始見于春秋金文,本義指樹梢,古字形在“木”字上端加指示符号,指明樹梢的位置 。末由樹梢引申泛指事物的頂端或尾部。又引申指不重要的、細微的。末也指傳統戲曲中扮演中年男子的角色。
未,漢語一級字,讀作wèi,最早見于甲骨文 [1] ,其本義是古代的一種樹木或繁茂,借以表示滋味(即《說文解字》所謂的“味也”),又引申指十二地支的第八位、十二生肖中的“羊”、五行中的“土”和表否定的副詞等。
昕--聽
昕(拼音:xīn)。指太陽将要出來的時候,也指黎明;明亮的意思,多用于人名。
聽(拼音:tīng),聽見,用耳朵聽聲音 。漢字簡化之前,簡體聽(yǐn)和繁體聽(以下作“聽”)是兩個不同的字。“聽”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 ,古字形從口從耳,本義指耳朵聽見口中所言。
味-昧
味,(拼音:wèi),最早見于戰國 ,其本義為滋味、味道,又可引申為品嘗、品味,菜肴又由品嘗引申為體會、體味義,由滋味引申為意味、意義、旨趣。
昧,讀作mèi,最早見于西周金文 ,其本義是天色将明未明之形,又可引申為出“暗昧”、“昏庸”之義。
還有哪些您,知道的“雙胞胎”漢字呢?歡迎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