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女教師救孩子?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綱常有“天、地、君、親、師”五個尊位,雖然其中“師”排最末,但能享受到祭祀就已經足以證明古人,尤其是儒家對老師的尊敬荀子在《勸學》中寫道:“玉壺存冰心,朱筆寫師魂”,是對老師的高度贊譽,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複旦大學女教師救孩子?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01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綱常有“天、地、君、親、師”五個尊位,雖然其中“師”排最末,但能享受到祭祀就已經足以證明古人,尤其是儒家對老師的尊敬。荀子在《勸學》中寫道:“玉壺存冰心,朱筆寫師魂”,是對老師的高度贊譽。
贊美老師的作文,相信經曆過小學和中學時代的人寫過不知凡幾,大家常把老師喻為園丁、蠟燭、燈塔等,這不叫套路,而是老師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人。或許對于學生而言,老師代表約束,代表嚴厲,對于老師而言,學生就像他們的孩子,他們用自己的心血去澆灌每一位學子,迎來送往一批批的學生,陪伴學生度過最艱苦的歲月,常常還要和學生一起探讨難題,即使學生放假,老師也要在家裡不停備課、批改作業。于老師而言,這也許隻是應盡的義務;但于我們學生而言,師恩終其一生不敢或忘。
▲張麗莉與她的學生合照
大多數老師一生都是默默無聞,但也有意外發生的時刻,這時候把學生視為自己孩子的老師們多會奮不顧身,竭盡全力保護學生們的安全,而不去想自己可能付出的代價。也許沒有“趕上機會”的老師們大多也有同樣的勇氣和愛心,但那些在關鍵時刻舍己救人的老師們更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有一位年輕貌美的80後初中女老師,她在曾千鈞一發的危急時刻舍身擋車救下了自己的學生,換來了他們的平安,即使代價是截斷下肢,永遠失去了雙腿,她被稱為“80後最美教師”,她的名字叫張麗莉。
▲學校照片
張麗莉出生于教師家庭,父母雙親都是老師。因為工作繁忙,張麗莉的父母總是早出晚歸,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以至于幾乎抽不出時間來陪自己的小女兒。張麗莉小時候總是羨慕别的孩子能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但她每次向父母開口時,得到的都隻是父母“敷衍”的回答。張麗莉幾乎是被自己的爺爺撫養長大的。
▲張麗莉上節目照片(右)
等到張麗莉長大了點,也明白了父母并不是要敷衍她,而是他們的職業注定了他們要将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到教育中。有時父母在飯桌上閑談,内容幾乎都是學校和學生的事情。張麗莉看着父母憔悴的神情,還有鬓角的白發,突然就懂得了教師職業的精神——把每個學生都當自己的孩子來關愛,學生的喜怒哀樂無不牽動着老師的神經。
02令張麗莉印象深刻的是在學校裡看到的一件事。當時父親的一個學生摔倒扭傷了腿,父親知道後立即背起學生就沖向醫院。當時父親聽聞消息時的震驚和跑出去時臉上的焦急神情,張麗莉一輩子也忘不掉。長大後,深受父母影響的張麗莉也選擇了成為一名光榮的教師。張麗莉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從不以成績的優劣來決定對學生的喜惡。每一個學生都是她的孩子,學生遇到任何困難和苦惱都能求得她的幫助。
▲張麗莉接受學生親吻
正是這種平等對待的态度讓張麗莉快速赢得了學生的愛戴,學生把張麗莉當成可以依靠的姐姐,張麗莉也很享受這種融洽的相處方式。與學生處好關系的同時,張麗莉也沒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她深知教育應該與時俱進的道理,因此她不斷學習、嘗試新的教育方式,并且經常為自己充電,讓自己在所教授的專業上能更加精進。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态度取得的效果十分顯著,學生們的成績上漲迅速。對于理解比較慢的學生,張麗莉還在課下特别關心,免費為他們輔導功課,堅決不放棄任何學生。這樣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學生和家長的一緻稱贊。
▲張麗莉與人合照(右)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好老師卻被命運開了個極大的玩笑。2012年5月8日,這天晚上晚自習下課後,張麗莉如同往常一樣陪學生們來到校門口,叮囑他們安全過馬路。可就在這時候,一輛大客車的刹車突然失靈,向這邊撞了過來。大客車行進的路線上還有好幾個學生,他們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吓得沒反應過來,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張麗莉見狀飛快撲了過去,用盡全力把幾個學生全部推向了一邊,但自己卻來不及躲避了,被帶到車輪下碾碎了雙腿,血肉橫飛。
▲張麗莉接受頒獎(中間)
雖然經過緊急搶救張麗莉的一條命算是保住了,但代價是高位截肢,張麗莉下半輩子都得在輪椅上度過了。張麗莉對此非常傷心,但她并不後悔,她認為用自己一雙腿換取幾條命很值得。她的行為感動了被救下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在張麗莉住院期間他們常常來醫院探望,他們明白這份恩情還不清了。
▲張麗莉上節目照片(左)
後來,張麗莉在經過康複治療後,身體再次恢複了健康,她也再次撲到了教育崗位上。2014年7月23日張麗莉還被評為“見義勇為最美人物”,并頒發了“見義勇為最美人物”榮譽證書。在生活中,她的丈夫對她不離不棄,兩人還生了兩個可愛的孩子,一家四口日子過得幸福美滿。能有這樣美好的結局,總算讓關注她的人們松了一口氣。
結語教育是一門永不過時的行業,教師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職業。雖然社會依然尊敬着教師,但當今一些教育亂象也值得人們深思。不管是教育工作者、醫護工作者還是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其實都是有待提升的,尤其是奮戰在一線的工作者們應該得到國家和社會更多實質的關心,而不是空口的稱贊和歌頌。
參考資料:
《勸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