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韻味書單9月15日

韻味書單9月15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06:54:15

第三輯:字裡乾坤

一、漫談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四個漢字代表了四個季節。春,播種夢幻,百花盛開,是人生蹒跚的起點;夏,編織缤紛,萬木翠璨,是人生綻放的節點;秋,生育豐碩,百谷成熟,是人生定格的焦點;冬,朔風勁起,龍蛇蟄伏,是人生運轉的支點。

春、夏、秋、冬的這些意涵,其實在這幾個漢字初創時期就蘊育其中了。在甲骨文中,“春”字像植物生長的形狀;“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狀;“秋”字像果實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則形如把谷物藏于倉廪之中。

甲骨文的“春”字很有意思,變化也很多。“春”字一般寫作,等于(林野)加上(太陽)再加(屯,像一顆種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表示經過萬物凋零的冬季,陽光回歸,大地升溫,地裡的種子蘇醒破殼,紮根生長,廣闊林野,遍布新綠。也有甲骨文将“春”字寫作,将“林”改成“艸”,表示嚴冬過後,大地回溫時野草重新發芽吐綠。還有的甲骨文将“春”字寫作,将“艸”寫成四個“豐”,表示春風帶來蔓蔓豐草。“春”的造字本義是:嚴冬之後,風和日暖,使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金文将字形簡化成簡潔明了的“草”、“屯”、“日”三形會義:等于(艸,綠草)加上(屯,生根發芽)再加(日,太陽),表示太陽暖風催生遍地綠草。小篆将金文字形中的寫成。早期隸書與小篆字形相同,晚期隸書将“草 屯”的連寫成,字體嚴重變形,至此“艸”形和“屯”形消失,演變為現在的“春”字。

在甲骨文中,“春”是一個非常富有詩意的象形字,由“林”、“日”和“屯”組成,表示經過萬物凋零的冬季,陽光普照,大地升溫,地裡種子蘇醒破殼,紮根生長,廣闊林野遍布新綠。現代漢字裡已經看不出來這些意涵了,但是,從含有“春”字的詞組中,我們完全能感受到春的魅力,如:春天、春色、春風、春心、春雨、春分、春暖花開、一枝春信、萬象回春、寸草春晖、陽春白雪、雨後春筍、萬古長春等等。

甲骨文中,“夏”字寫作,像一個赤着腳的人手持尖嘴鋤下地勞動,字形突出了人的頭部、兩手、腳(趾)和勞動工具。金文“夏”寫作,等于(頁,頭,表示思慮、琢磨)加上(爪,抓)再加(執,操持)再加(刀,墾荒的工具)再加(蔔,表示占蔔,觀測天象)再加(耒,翻地的農具),造字本義:手持刀,腳踩耒,觀測天象,應季農忙。小篆“夏”寫作,等于(頁,頭,思慮)加上(兩手,忙碌)再加(倒寫的“止”,腳的意思),表示手腳忙碌,農耕勞作。小篆省去了“刀”、“耒”等農具。晚期隸書再省去兩手,簡化為“夏”,農耕忙碌的字形線索消失殆盡。“夏”的本義是人,從金文來看,其上是“頁”,甲骨文中“頁”就是“頭”,中間是“軀幹”,兩側是“手”,其下為“足”,活脫脫一個人形,且四肢大張,含有“大”的意思。“人”才能持刀、踩耒、觀天象、應農忙。《説文解字》解釋:“夏者,中國之人也”。這裡的中國是指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所以,古代中國人也自稱為“夏”,取的就是“大”義。可見“夏”的本義并不是指季節,古代曆法進步以後,形成了四季的劃分,便假借“夏”字來記錄四季中的第二季。為什麼要用這個“夏”字來表示第二季呢?崔思《三禮在甲骨文中,“春”是一個非常富有詩意的象形字,由“林”、“日”和“屯”組成,表示經過萬物凋零的冬季,陽光普照,大地升溫,地裡種子蘇醒破殼,紮根生長,廣闊林野遍布新綠。現代漢字裡已經看不出來這些意涵了,但是,從含有“春”字的詞組中,我們完全能感受到春的魅力,如:春天、春色、春風、春心、春雨、春分、春暖花開、一枝春信、萬象回春、寸草春晖、陽春白雪、雨後春筍、萬古長春等等。

甲骨文中,“夏”字寫作,像一個赤着腳的人手持尖嘴鋤下地勞動,字形突出了人的頭部、兩手、腳(趾)和勞動工具。金文“夏”寫作,等于(頁,頭,表示思慮、琢磨)加上(爪,抓)再加(執,操持)再加(刀,墾荒的工具)再加(蔔,表示占蔔,觀測天象)再加(耒,翻地的農具),造字本義:手持刀,腳踩耒,觀測天象,應季農忙。小篆“夏”寫作,等于(頁,頭,思慮)加上(兩手,忙碌)再加(倒寫的“止”,腳的意思),表示手腳忙碌,農耕勞作。小篆省去了“刀”、“耒”等農具。晚期隸書再省去兩手,簡化為“夏”,農耕忙碌的字形線索消失殆盡。“夏”的本義是人,從金文來看,其上是“頁”,甲骨文中“頁”就是“頭”,中間是“軀幹”,兩側是“手”,其下為“足”,活脫脫一個人形,且四肢大張,含有“大”的意思。“人”才能持刀、踩耒、觀天象、應農忙。《説文解字》解釋:“夏者,中國之人也”。這裡的中國是指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所以,古代中國人也自稱為“夏”,取的就是“大”義。可見“夏”的本義并不是指季節,古代曆法進步以後,形成了四季的劃分,便假借“夏”字來記錄四季中的第二季。為什麼要用這個“夏”字來表示第二季呢?崔思《三禮義守》說道:“夏,大也,至此之時,物已長大,故以為名。”

甲骨文中的“秋”字也非常形象,其字寫作,像長須長足的蟋蟀。有的甲骨文加上巢穴,表示天冷時蟋蟀躲在巢穴裡。它的造字本義是:天氣轉涼、蟋蟀鳴叫的季節。籀文誤将甲骨文中蟋蟀頭部的觸須寫成“禾”,誤将蟋蟀的身體寫作“龜”,誤将凹穴裡蟋蟀尾部形象當作火盆,寫成了“火”。小篆省去“龜”,并将籀文中“禾”、“火”的上下結構調整成左右結構。隸書再次調整小篆的左右結構順序。“秋”字表現出季節的涼意,所以,由“秋”字組成的現代詞語也讓人感到秋風蕭瑟的清涼之意:秋涼、秋波、秋風、秋水、秋衣、秋思、秋雨、秋露、秋寒、秋愁、秋色、秋霜、落葉知秋、望穿秋水……

“冬”字的甲骨文為象形字,像在紀事的繩子的兩端打結,表示記錄終結。有的甲骨文将實心的繩結寫成空心的小圈,突出“終結”本義。金文将兩端的繩結移到中間。造字本義是結束一個結繩記事的主題,也就是“終結”。冬季是一年的終結,表示時序終了,已進入寒冷季節,特點是結冰寒冷,所以小篆字形增加了取象冰塊的底下那一部分,突出年終下霜結冰的季候特征。當“冬”的“終結”本義消失後,小篆再加“纟”與“冬”結合,另造“終”字代替。隸書将小篆字形中的簡寫成“夂”,并将小篆的“冰”簡寫成兩點,就形成現在的“冬”字,成為表示冬季的用字。《說文解字》說:“冬,四時盡也”。《禮·月令》說:“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前漢·律曆志》說:“冬,終也”。《樂記》說:“冬,藏也”。

溯源春夏秋冬,我們可以看出,古人造字的過程中,時間觀念和客觀世界密切聯系着,每一個漢字,都濃縮着不同時空的相應信息。古人根據四季的特征與節奏,總結出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通過春、夏、秋、冬四個字的構意來源以及與生活現象息息相關的特點,我們可以在窺視古人造字奧秘的同時充分享受文字的魅力。

韻味書單9月15日(麻凡文集第三輯)1

韻味書單9月15日(麻凡文集第三輯)2

韻味書單9月15日(麻凡文集第三輯)3

韻味書單9月15日(麻凡文集第三輯)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