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聽到了一個悲傷的消息:因為孩子高考沒考好,一位母親覺得生活沒有了盼頭,幾次想從河邊跳下去……
其實早在2019年7月就有報道,安徽的一位媽媽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未能進入理想的學校,爬到樓頂欲尋短見,孩子跪地哭勸也無動于衷。當時這位媽媽拒絕任何人靠近,最終經過民警近一小時的苦勸才放棄輕生念頭。
這樣的消息令人心酸,也讓我們正視一個現實,每當七八月份考試季,大家的目光全都聚焦在哪個孩子考了多少分,錄取了哪所學校,卻忽視了積壓在家長心頭的焦慮感,也會“殺人”啊!
110條“焦慮症狀”請家長對号入座很多網友看過視頻後,内心五味雜陳,他們指責這位媽媽犯下了兩個“大錯”:
一是太自私,用過激的方式宣洩心中不滿、不甘,卻無視孩子的悲痛與自責;
二是太愚昧,“以死相逼”幫不了孩子、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傷害。
在我看來,這也是一位既可悲又可憐的母親,雖然她的行為不理智、很極端,但在行為的背後,很可能是無法自控的焦慮情緒在作祟。
這讓我聯想到最近大家都在熱議的一個詞,“精神内耗”。當家長不能預知孩子的未來時,内心恐懼不安,身體裡仿佛有一個小人對自己說,沒有關系,孩子這次考得不好,但隻要精氣神兒還在就有“翻盤”的機會;可是另一個小人說,愁死人了,孩子考不好,就上不了好的大學,以後就找不到好的工作,這一輩子就毀了。
如此可見,深陷矛盾之中的家長們,又何嘗不是在經受精神上的“内耗”?我曾在朋友圈看到一個轉貼,貼子裡列舉出了家長們日常的一些“焦慮症狀”,我找出來分享給大家,大家可以結合自身的表現,對号入座。
家長10大“焦慮症狀”
① 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邊,生怕他(她)浪費時間。
② 一到晚飯後就坐立不安,老想進屋看孩子做作業是否認真,但又怕打擾他。
③ 常常忍不住一遍遍問孩子考了多少分。
④ 整天提心吊膽,度日如年,一聽到孩子沒考好就忍不住發脾氣。
⑤ 有時變得比往常更嚴厲,說話偏激;有時變得比往常更親切,連自己都覺得不自然。
⑥ 聽說孩子要測驗考試,自己便坐立不安,覺得壓力比孩子還大,卻要裝得若無其事。
⑦ 不敢大聲講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他。
⑧ 擔心孩子太疲勞,又擔心他營養不夠,内心忐忑不安,怕孩子考試那天會生病。
⑨ 無論幹什麼,心都挂在孩子那邊,坐卧不甯,心悸、心慌,希望孩子快考完。
⑩ 莫名其妙地抑郁、痛苦、難過,悲傷得不想做任何事,有快撐不住的感覺。
對于以上這些症狀,家長如果出現4條以上,說明已經有所焦慮,應當引起重視了。
2焦慮會轉移讓孩子承受雙倍壓力
許多家長有這樣的想法,我焦慮在自己心裡,縱使已經百爪撓心,也不輕意表現出來,不會讓自己糟糕的情緒影響到孩子。但是,家長真能 “控”得住、“忍”得了嗎?
我近期在微博、微信收到多位家長的留言,其中是一位朋友的私信:
朋友說孩子高考出成績了,比預想中要差很多,感覺這麼多年的精力、金錢都白費了;孩子堅持報考了離家很遠的一所外地學校,不知道以後會怎樣,未來的一切預想都将成為泡影。朋友自己很焦慮,吃不好睡不好,身體快要承受不住了。
這位媽媽平時對孩子講話都心平氣和的,從不輕意發脾氣,但是,她的焦慮表現在對孩子人生的“控制”,也是為了讓自己安心,早早地按照自己的設想為孩子的未來布局了“一盤棋”,孩子隻要照着規劃的“棋譜”走就不會出錯。然而,關鍵時刻孩子叛逆了、“掉鍊子”了,并沒有按照媽媽的預設出棋,打亂了媽媽的棋局。媽媽的焦慮感重重襲來,當失望與不安交織在一起無法排解時,她的精神快要崩潰了。
也許有的父母說,我不是“控制型”家長,也會把情緒“藏”得很好,說話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的。可自認為謹言慎行的父母,其内心的焦慮也會不由自主地就“冒”了出來,比較常見的表現是唠叨。
▲ 以上是我前幾天收到的一條文末留言。留言中的這個孩子至少背負了三重壓力:抗拒作業,因為題目太難超出能力範圍;考大學的目标對孩子目前而言太高“夠”不到,讓她看不到生命的價值;而家長的唠叨又讓孩子自我否定,心情煩躁。
的确,唠叨是孩子最無法接受的交流方式之一,一個孩子悄悄告訴我,我都上高中了,當然知道高考有多難、多重要。誰不想考好,可是如果考不好那肯定有原因呀。媽媽一見我就不停地唠叨,說我不抓緊時間,我實在受不了她。
而且,父母不知道,焦慮是會轉移的啊!家長的控制和唠叨就是将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其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時間長了孩子不堪重壓,恐懼害怕,很容易心生叛逆或者自暴自棄,失去前進的動力。所以,家長如果成為制造恐懼、傳播焦慮的父母,最終将導緻兩敗俱傷的親子關系。
3競争不止家長的焦慮就不會消失
有的家長說,我也不想焦慮,但已經習慣性地為孩子操心,焦慮也停不下來了。也像過關打怪一樣,解決了前一個“怪獸”,立即着手考慮解決下一個“怪獸”。
何況中高考、填報專業這樣重大的時刻,家長又豈能放手呢。所以隻要有競争、要做選擇、要論輸赢,家長的焦慮就很難消除。
江蘇的一位考生,收到了來自某名校的錄取通知書,而且這位考生報考的專業是從本科到博士連讀,實現一步培養的方式。
但是,母親卻并不高興。因為按照母親的話來說,女兒所選擇的專業以後可能要坐“冷闆凳”,選擇其他的專業發展會更好,畢竟女兒這樣優秀。母親最理想的專業是金融,認為這是“進退都可以”的專業,可女兒卻偏偏選擇了生物專業。母親認為生物專業是典型的就業難專業,更為主要的是,就業機構也更願意招收男生。
不過,雖然母親不高興,卻還是尊重了孩子的選擇,直言道:她不後悔就行。
我想雖然這位母親接納了孩子的選擇,但她對孩子未來擇業的隐憂短期内是不會消失的。
那麼,面臨“選擇”的時候,為什麼有很多父母會出現這樣的固定思維模式呢?我發現,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的心和腦會漸漸遠離孩子。孩子小時候是憑着興趣去學習,青少年時憑着一腔熱血和夢想去學習,他們最熱衷做的是未知的、新鮮的和有挑戰的事;可是很多父母,卻憑着自己固有的經驗來否定孩子的選擇,認為這太冒險、那不靠譜、這又容易犯錯等等。因此,父母用所謂的理性和經驗壓制了孩子的感性和嘗試,父母的固守阻礙了孩子勇敢探索。
多年前,有一位網友的孩子考試時發揮失誤,成績隻夠得上當地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家長勸說孩子複讀,第二年沖擊大城市的好學校、熱門專業,認為孩子有這個實力。但是,孩子最後沒有接受家長複讀的建議,而是選擇了這所普通學校,因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填報喜歡的專業。
學校沒有名校光環,很多學生來了也隻是求個文憑,但網友的這個孩子開學初就制訂好了四年計劃,不上課時就泡在實驗室,有問題就主動找老師弄明白。老師們也看到了孩子身上的韌勁,一路指導他,幫助他。四年後孩子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考入相關專業的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這個孩子拿到了好幾所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的錄用通知,但孩子最終接受了自己就讀的本科學校的邀請,回到本科學校做了一名輔導員,他決心幫助更多迷茫的孩子看到方向,實現夢想。
家長們看,這個孩子不因一時受挫就自我放棄,不因身邊同學“混日子”就随波逐流,反而因為找到了他自己心目當中想做的事情而堅持下來,并将熱愛做精做強,畢業後不僅工作不愁,還用行動逆轉了人生,為未來布局了“一盤好棋”。反過來,如果孩子本身不喜歡、不想學,即使考上了名校也是“無效”的。
有一個孩子在家庭和老師的協助下考上了一所國外的學校,但是他第一年沒讀完就被退學了。為什麼?第一,專業是父母選的,孩子對所學的專業根本沒興趣,以各種理由曠課;第二,孩子自己不肯學,即使有外援可以幫助他入學,但是誰都無法保證他能夠把書讀完的。
所以說到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有時的确很難抉擇,但通過以上的例子,相信家長心中自有答案了。何況,沒有哪一門專業一直“冷”,也沒有哪一門專業能夠一直“熱”,未來的社會變化、就業環境誰也沒法做準确的預測。
如果父母以固定思維模式來對待孩子的選擇,那麼他們帶給孩子的很可能是被包辦、被控制、熱愛無法施展的痛苦,家長留給自己的也是綿綿不絕的焦慮了。
控制情緒、擺脫焦慮需要爸爸媽媽們做内在調理,為自己的心靈減壓,從源頭上緩解焦慮感來“治本”。我有幾個小建議:
●不給孩子提過高的要求,不做不切實際的橫向攀比,不增加無謂的壓力;
●接納孩子成長的多種可能,以放松的心态擁抱孩子未來的不确定性;
●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培養他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在試錯與校正中讓身心變強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